紛挐
(紛挐,紛挐)
亦作“紛拏”。亦作“紛拿”。
1.混亂貌;錯雜貌。
漢王逸《九思·悼亂》:“嗟嗟兮悲夫,殽亂兮紛挐。”
漢王粲《閑邪賦》:“情紛拏以交橫,意慘悽而增悲。”
《舊唐書·孝友傳·崔沔》:“於是群議紛挐,各安積習,太常禮部奏依舊定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王大》:“居無何,聞人聲紛拏。”
2.混戰;互相扭扯。
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時已昏,漢匈奴相紛挐,殺傷大當。”
《文選·傅毅<舞賦>》:“簡惰跳踃,般紛挐兮。”
李善註:“紛挐,相著牽引也。”
宋王□《道山清話》:“司馬君實與呂吉甫在講筵因論變法事,至於上前紛拏。”
宋無名氏《異聞總錄》卷四:“兩傍居者,但見此人獨行踽踽,自為紛挐辨鬥之狀。”
3.繁盛貌。
唐韓愈《李花》詩之二:“當春天地爭奢華,洛陽園苑尤紛挐。”
《白雪遺音·馬頭調·漁家樂》:“江岸晚,漁燈遠對明月掛,煙雲更紛拿。”
阅读:119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