騫
簡體騫字的筆畫:13畫;繁體騫字筆畫:20畫。
(騫,騫)
I
qiān
ㄑ〡ㄢ
〔《廣韻》去乾切,平仙,溪。〕
1.馬腹低陷。亦指其他動物腹部低陷。
明劉侗於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胡家村》:“其先聒聒生者曰叫螞蚱,以比於聒聒,腹太似,恨騫。”參見“騫腹”。
2.虧損。
《詩·小雅·無羊》:“矜矜兢兢,不騫不崩。”
毛傳:“騫,虧也。”
《宋書·後廢帝紀》:“頃國賦多騫,公儲罕給。”
唐柳宗元《吊樂毅文》:“大廈之騫兮,風雨萃之。”
章炳麟《印度中興之望》:“觀今者學術多廢墜,獨歷史尚稍完具,令士民不騫太古,以期獨立。”
3.仰首貌。
《楚辭·大招》:“鰅鱅短狐,王虺騫隻。”
王逸註:“騫,舉頭貌也。”
唐李華《含元殿賦》:“進而仰之,騫龍首而張鳳翼。”
4.高。
唐杜牧《池州送孟遲先輩》詩:“寺樓最騫軒,坐送飛鳥沒。”
宋王安石《祭陳浚宣叔文》:“嗟乎宣叔,學以為己,不溺於俗,孤騫介峙。”
5.驚懼。
《文選·顏延之〈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〉詩》:“人靈騫都野,鱗翰聳淵丘。”
李善註:“騫、聳皆驚懼之意也。”
6.通“鶱”。飛起。
《文選·沈約〈齊故安陸昭王碑文〉》:“乃鴻騫舊吳,作守東楚。”
呂向註:“騫,飛也。”
唐柳宗元《觀八駿圖說》:“觀其狀甚怪,鹹若騫若翔,若龍鳳麒麟,若螳蜋然。”
清沈壽民《江上行》:“玄武後扈,朱鳥前騫。”參見“騫翥”。
7.通“愆”。過失。
《荀子·正名》:“長夜漫兮,永思騫兮。”
楊倞註:“鶱,咎也。”
8.通“搴”。拔取。
《後漢書·李固杜喬傳論》:“夫專為義則傷生,專為生則騫義。”
李賢註:“騫,違也。”
《全唐詩》卷十五載《迎俎酌獻》:“嘉薦有典,至誠莫騫。”
9.通“褰”。揭起;提起。
《漢書·酷吏傳·楊僕》:“將軍之功,獨有先破石門、尋狹,非有斬將騫旗之實也,烏足以驕人哉!”顏師古註:“騫與搴同。搴,拔取之。”
10.用同“謇”。參見“騫諤”。
南朝梁江淹《橫吹賦》:“木歛柯而攢抏,草騫葉而蕭瑟。”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“拂衣從之”杜預註:“拂衣,褰裳也”唐陸德明釋文:“褰,起虔反。本或作騫。”
明徐復祚《投梭記·出關》:“把雲帆掛,風纜騫,一似鴟夷載得西子還。”參見“騫衣”。
11.姓。
唐有騫宏。見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四上》。
II
ji·n
ㄐ〡ㄢˇ
〔《集韻》九件切,上獮,見。〕
劣馬。
明袁宏道《與馮琢庵師書》:“賤體稍愈,便當策騫扣門,與師共窮生死之奧,不朽之旨。”
阅读:144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