負隅頑抗
【成語】:負隅頑抗
【拼音】:fù yú wán kàng
【解釋】:負:依靠;隅: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。憑借險阻,頑固抵抗。指依仗某種條件,頑固進行抵抗。
【出處】: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有眾逐虎。虎負嵎,莫之敢攖。”
【示例】:最後牛元峰逃到鎮東頭的小寨裏,指揮著一個多營~,死不投降。 ★徐海東《奠基禮》
【近義詞】:負險固守
【英文】:set one's back against the wall
【法文】:acculé à une colline
【俄文】:сопротивляться до концá
【成語故事】:戰國時期,齊國發生饑荒,餓死了許多人。孟子的弟子陳臻要孟子再次勸說齊王開倉放糧,孟子說他不想再做馮婦,於是講一個眾人趕虎,虎負隅頑抗,馮婦前去打死老虎,雖然為民除了害,但很多讀書人去譏笑馮婦的故事
(負隅頑抗,負隅頑抗)
陳殘雲《山谷風煙》第三三章:“他可能裝死躺下,也可能負隅頑抗。不管他耍什麽花樣,都要制服他。”
李存葆《高山下的花環》八:“扼守在塹壕中的敵人想負隅頑抗,我們劈頭蓋臉便是一頓猛掃。”
阅读:230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