擔
簡體擔字的筆畫:8畫;繁體擔字筆畫:16畫。
(擔,擔)
I
dān
ㄉㄢ
〔《廣韻》都甘切,平談,端。〕
1.肩挑。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負、任、擔、荷,服牛、軺馬,以周四方。”
三國魏曹操《苦寒行》:“擔囊行取薪,斧冰持作糜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一:“議論之間,隻見許多人牽羊擔酒,持花捧幣,盡是些地方鄰裏親戚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六章:“他將給他們擔燒好的水。”參見“擔荷”。
2.背負;負載。
晉幹寶《搜神記》卷十六:“鬼便先擔定伯數裏。”
宋王安石《同王濬賢良賦龜》詩:“艤船秦淮擔送我,雲此一可當十朋。”
王西彥《夜宴》五:“校長金其駿先生是個高個子,背微微駝起,仿佛擔不起頭部的重量。”
3.承當。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一:“有本錢的人,不肯擔這樣幹繫,幹這樣沒要緊的事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一○九回:“早知擔了虛名,也就打個正經主意了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李霽野》:“我在這裏所擔的事情太繁。”
4.舉,戴。
《管子·七法》:“擔竿而欲定其末。”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七:“皂絛攔腰繫,羅巾腦後擔。”
《警世通言·況太守斷死孩兒》:“卻說邵氏取床頭解手刀一把,欲要自刎,擔手不起。”
5.方言。拿。
《醒世恒言·兩縣令競義婚孤女》:“那丫頭自不來擔,難道要老娘送進房去不成?”
《警世通言·趙春兒重旺曹家莊》:“以後夫妻之情,看不過,隻得又是一五一十擔將出來,無過是買柴糴米之類。”
6.用同“耽”。參見“擔誤”、“擔擱”。
7.用同“呆”。
II
dàn
ㄉㄢˋ
〔《廣韻》都濫切,去闞,端。〕
1.扁擔和掛在兩頭的東西。
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三·陌上桑》:“行者見羅敷,下擔捋髭鬚。”
洪深《申屠氏》楔子:“農夫背著袋,袋內有錢,挑著擔,擔內有未曾賣完的菜。”
2.扁擔。
《清朝野史大觀·清代述異·記馬僧》:“則夜間已將所肩鐵擔屈而圓之,束二馬首於內,不可開。二盜氣奪,故遁去。”
3.容器名。引申為一石或一百斤之量。
《後漢書·宣秉傳》:“自無擔石之儲。”
李賢註引《漢書音義》:“齊人名小甖為擔,今江淮人謂一石為一擔。”
4.用以計成挑的東西。
《南史·陳伯之傳》:“君稻幸多,取一擔何苦。”
宋吳坰《五總誌》:“公笑而卻之曰:‘縱得一擔,能值幾何?’”
5.轎子。
清俞正燮《癸巳類稿·轎釋名》:“古者名轎……亦謂之擔。”參見“擔子”、“擔輿”。
III
shàn
ㄕㄢˋ
〔《集韻》時豔切,去豔,禪。〕
假借。
《儀禮·喪服》:“無爵而杖者何?擔主也。”
鄭玄註:“擔,猶假也。無爵者假之以杖,尊其為主也。”
阅读:111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