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氣
(火氣,火氣)
1.物體燃燒時所發的熱氣。
漢王充《論衡·言毒》:“火煙入鼻鼻疾,入目目痛,火氣有烈也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六回:“鄉間失火……稻場上都是煙煤,兀自有焰騰騰的火氣。”
2.“五行”說以火之氣為物質運動的因素之一。古人以其同金、木、水、土等相生相克,並與五音、五色、季節等等相聯繫,故用以解釋種種現象。
《呂氏春秋·應同》:“火氣勝,故其色尚赤,其事則火。”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五行五事》:“電者,火氣也,其音徵也,故應之以電。”
《晉書·郭璞傳》:“又歲涉午位,金家所忌。宜於此時崇恩布澤,則火氣潛消,災譴不生矣。”
《法苑珠林》卷七:“雲何春熱?時……地已燥坼,水氣向下,火氣向上。”
3.火力的強弱程度。
元李好古《張生煮海》第三摺:“鍋裏水滿了也,再放這枚金錢在內,用火燒著,隻要火氣十分旺相,一時間將此水煎滾起來。”
4.喻怒氣。
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轉來轉去無定相,惱得心頭火氣沖。”
清陳康祺《郎潛紀聞》卷十二:“此老生平著述,全是一時火氣,不許今人低首古人,何嘗為解經講學起見。”
巴金《月夜》:“唐錫藩沒有做到鄉長,火氣大得很。”
5.指欲火。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﹝知觀﹞一心想著吳氏日裏光景,且把道童太清出出火氣。”
6.中醫指引起發炎、紅腫、煩躁等癥狀的原因。
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:“火氣高明,心熱煩,嗌乾善渴。”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“火氣內發,上為口糜嘔逆。”
阅读:144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