蹠
蹠字的筆畫:18畫;
(蹠,跖)
zhí
ㄓˊ
〔《廣韻》之石切,入昔,章。〕
亦作“跖”。
1.足跟;腳掌。
《戰國策·楚策一》:“上崢山,踰深谿,蹠穿膝暴,七日而薄秦王之朝。”
鮑彪註:“蹠,足下。”
《呂氏春秋·用眾》:“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,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。”
高誘註:“跖,雞足踵。”
漢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巨靈贔屭,高掌遠蹠,以流河曲,厥跡猶存。”
晉張協《七命》:“封熊之蹯,翰音之跖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事類》:“狐腋非一皮能溫,雞蹠必數千而飽矣。”
清顧炎武《旅中》詩:“蹠穿山更險,船破浪猶橫。”
清曹寅《藥後除食忌謝方南董饋鮓雞二品》詩:“百嗜不如雙跖美,頻年自愧一坩虛。”
2.腿腳。
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:“蹠跛,寒風濕之病也。”
王冰註:“濕勝於足則筋不利,寒勝於足則攣急……故足跛而不可履也。”
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體大者節疏,蹠距者舉遠。”
高誘註:“蹠,足。”
唐韓愈《祭河南張員外文》:“夜息南山,同臥一席。守隸防夫,觝頂交跖。”
3.踩;踐踏。
《楚辭·九章·哀郢》:“心嬋媛而傷懷兮,眇不知其所蹠。”
王逸註:“蹠,踐也。”
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:“故伊尹之興土功也,脩脛者使之跖钁,強脊者使之負土。”
高誘註:“長脛以蹋插者,使入深。”
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以韓卒之勇,被堅甲,蹠勁弩,帶利劍,一人當百,不足言也。”
《古文苑·劉歆〈遂初賦〉》:“蹠三臺而上征兮,入北辰之紫宮。”
章樵註:“蹠,踐也。”
4.用以表示乘,登。
漢王逸《九思·傷時》:“放余轡兮策駟,忽飆騰兮浮雲。蹠飛杭兮越海,從安期兮蓬萊。”
5.跳躍。
《漢書·揚雄傳上》:“秦神下讋,跖魂負沴。”
王先謙補註:“跖與蹠同字。
《說文》‘楚人謂跳躍曰蹠。’言秦神讋懼其靈魂跳躍遠避而負倚坻岸也。”
6.往;到達。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自無蹠有,自有蹠無,而以衰賤兮。”
高誘註:“蹠,適也。”
7.願。
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:“鑿地漂池,非止以勞苦民也,各從其蹠而亂生焉。”
高誘註:“蹠,願也。”
8.聳立。
明湯顯祖《大司馬新城王公祖德賦序》:“最後,蠻乃獻其大木千章。皆懸崖蹠石,熟視而不可出。眾鹹憂之。”徐鑄成《報海舊聞》二:“他們對於由‘五四’掀起的新文化運動、新思潮、白話文、反封建等等,是立於對蹠地位的。”
9.古人名。指盜跖。
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雞鳴而起,孳孳為利者,蹠之徒也。欲知舜與蹠之分,無他,利與善之間也。”
《莊子·胠篋》:“故盜跖之徒,問於跖曰:‘盜亦有道乎?’”
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盜蹠日殺不辜,肝人之肉,暴戾恣睢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‘蹠’及註作‘跖’,並音之石反。”
晉幹寶《〈晉紀〉總論》:“朝為伊周,夕為桀跖。”
清曾國藩《陳岱雲妻易安人墓誌銘》:“天之所隕非人屍,跖修淵短誰敢訾?”
10.後泛指強盜。
唐高彥休《唐闕史·楊尚書補吏》:“有夕道於叢林間者,聆群跖評竊賄之數,且曰:人六匹則長五匹,人七匹則短八匹。不知幾人復幾匹?”宋汪元量《萬州》詩:“四面青山藏白跖,萬州城下草連天。”
阅读:161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