恍惚
亦作“恍忽”。
1.迷離,難以捉摸。
《韓非子·忠孝》:“世之所為烈士者……為恬淡之學,而理恍惚之言。臣以為恬淡,無用之教也;恍惚,無法之言也。”
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於是乎周覽泛觀,瞋盼軋沕,芒芒恍忽,視之無端,察之無崖。”
唐杜甫《西閣》詩之二:“恍惚寒江暮,逶迤白霧昏。”
明王鏊《震澤長語·仙釋》:“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:鬼神也,神仙也,善惡之報應也。”
魯迅《<準風月談>前記》:“一切含胡和恍忽之點,都歸在作者身上了。”
2.迷茫;心神不寧。
《東觀漢記·郅惲傳》:“令為狂疾,恍惚不自知所言。”
唐鍾輅《前定錄·袁孝叔》:“母嘗得疾恍惚,踰月不痊。”
《敦煌變文集·降魔變文》:“六師戰懼驚嗟,心神恍忽。”
明沈鯨《雙珠記·獄中冤恨》:“不幸良人遭困頓,精神恍惚如醺。”
歐陽予倩《木蘭從軍》第十二場:“議論元帥?那我非但不敢,而且不忍,隻是我這幾天有些神思恍惚。”
3.倏忽,瞬息之間。
南朝宋鮑照《代昇天行》:“翩翻類迴掌,恍忽似朝榮。”
黃節補註引呂延濟曰:“翩翻、怳惚,謂須臾間也。”
《醒世恒言·隋煬帝逸遊召譴》:“帝忽悟其已死,叱之……恍惚不見,帝兀然不自知,驚悸移時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霍女》:“女推兒榻上,恍惚已杳。”
4.形容疾速。
唐李白《天馬歌》:“雞鳴刷燕晡秣越,神行電邁躡恍惚。”
5.仿佛;近似。
宋葉適《宋故中散大夫提舉武夷山沖佑觀張公行狀》:“其樹林巖石,幽茂深阻,恍惚隔塵世。”
明胡應麟《詩藪·古體中》:“而其敘致周折,語意神奇處,更千百年大臣國工,殫精竭力不能恍惚。”
楊朔《印度情思》:“一睜眼,隻見身邊的星星,地面的燈火,密密點點的,恍惚是天上地下撒滿珍珠,連成一片。”
6.輕忽。
《後漢書·馮衍傳下》:“華芳曄其發越兮,時恍忽而莫貴。”
李賢註:“恍忽,猶輕忽也。”
阅读:175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