錄
簡體錄字的筆畫:8畫;繁體錄字筆畫:16畫。
(錄,錄)
I
lù
ㄌㄨˋ
1.記錄;記載。
《公羊傳·隱公十年》:“《春秋》錄內而略外。”
唐韓愈《元和聖德詩》序:“指事實錄,具載明天子文武神聖。”
艾蕪《人生哲學的一課》:“提起筆,把我報告給他的姓名、年齡、籍貫,全錄了上去。”
2.登記以便存查。
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城中戍卒,其邑或以下寇,謹備之,數錄其署。”
《漢書·董仲舒傳》:“量材而授官,錄德而定位。”
顏師古註:“錄謂存視也。”
3.簿籍,冊籍。
《周禮·天官·職幣》:“皆辨其物而奠其錄。”
賈公彥疏:“謂定其所錄簿書。”
唐韓愈《故金紫光祿大夫董公行狀》:“謹具歷官行事狀,伏請……牒史館,請垂編錄。”
清黃宗羲《陳定生先生墓誌銘》:“是時有百官圖、邪黨錄、天鑒錄、同誌錄、點將錄,依之以盡殺朝廷之士。”
4.文體名。古代一種應用文。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書記》:“是以總領黎庶,則有譜、籍、簿、錄……錄者,領也。古史《世本》,編以簡策,領其名數,故曰錄也。”
5.文體名。史籍誌書類。
唐劉知幾《史通·書誌》:“原夫司馬遷曰書,班固曰誌,蔡邕曰意,華嶠曰典,張勃曰錄,何法盛曰說,名目雖異,體統不殊。”
6.文體名。目錄。
姚華《論文後編》:“錄始劉向,校讎中秘書而著之錄,今存十篇,《說苑》一篇,並稱敘錄,則二體之合也。”
7.文體名。記事文。
夏丏尊葉聖陶《文心》二五:“書名有的就叫什麽‘筆記’,有的叫什麽‘隨筆’,有的叫什麽‘錄’,有的叫什麽‘鈔’。”
8.抄寫;謄錄。
《宋史·李繼和傳》:“繼隆罷兵柄,手錄唐李勣遺戒授繼和。”
明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每假借於藏書之家,手自筆錄,計日以還。”
冰心《晚晴集·悼郭老》:“幸而我還能看到許多郭老的字跡,有的是錄毛主席的或是他自己的詩詞。”
9.收藏;收集。
《尹文子·大道上》:“田父雖疑,猶錄以歸,置於廡下。”
《漢武帝內傳》:“桃之甘美,口有盈味。帝食輒錄核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政事》:“陶公性檢厲,勤於事……官用竹,皆令錄厚頭,積之如山。”
《新唐書·王鍔傳》:“每燕饗,輒錄其餘賣之以收利。”
10.采取,采用。
漢王充《論衡·別通》:“古聖先賢遺後人文字……或觀讀采取或棄捐不錄。”
《續資治通鑒·宋孝宗乾道三年》:“用人宜錄所長,棄所短。”
11.指錄用,任用。
《隋書·裴仁基傳》:“時隋大亂,有功者不錄。”
唐韓愈《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》詩:“屢為丞相言,雖懇不見錄。”
12.收留;收容。
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君既若見錄,不久望君來。”
《資治通鑒·唐昭宗天復二年》:“﹝朱全忠﹞募有能入城為諜者。騎士馬景請行,曰:‘此行必死,願大王錄其妻子。’”胡三省註:“錄,收恤之也。”
13.拘捕。
晉幹寶《搜神記》卷九:“充帳下都督周勤時晝寢,夢見百餘人錄充,引入一徑。”
《資治通鑒·魏邵陵厲公嘉平三年》:“盡錄諸王公置鄴,使有司察之,不得與人交關。”
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上智·王敬則》:“敬則錄得一偷。”
14.指查抄。
唐劉餗《隋唐嘉話》卷上:“侯君集既誅,錄其家,得二美人,容色絕代。”
15.檢束。
《逸周書·文酌》:“錄兵免戎。”
朱右曾校釋:“錄……謂檢束也,弭兵銷鋒之意。”
《荀子·修身》:“辟違而不愨,程役而不錄。”
楊倞註:“錄,檢束也。”
16.統領;管領。
《漢書·於定國傳》:“萬方之事,大錄於君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耒水》:“《桂陽列仙傳》雲:耽……常與眾兒共牧牛,更直為帥,錄牛無散。”
《資治通鑒·晉穆帝升平四年》:“以太原王恪為太宰,專錄朝政。”
17.次第。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今大國越錄,而造於弊邑之軍壘,敢請亂故。”
韋昭註:“錄,第也。”
18.談說。
清陳文菘《李延公詩序》:“姓名為當世所諱,不肯錄之齒牙間。”
19.通“祿”。
三國魏嵇康《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》:“至乎蔔世與年,則無益於周錄矣。”
戴明揚校註:“‘錄’或作通‘祿’……案‘錄’與‘祿’通。”
20.通“碌”。
21.通“籙”。參見“錄紀”。
22.通“綠”。青黃色。參見“錄蘭”。
23.通“綠”。利劍名。
《荀子·性惡》:“桓公之蔥,太公之闕,文王之錄……此皆古之良劍也。”
楊倞註:“蔥,青色也。錄與綠同,二劍以色為名。”
II
lǜ
ㄌㄩˋ
省察;甄別。
漢揚雄《太玄·窮》:“正其足,蹛於狴獄,三歲見錄。”
《新唐書·蔣欽緒傳》:“開元三年,以禦史中丞錄河南囚。”
清俞正燮《癸巳類稿·韓文靖公事輯》:“後主嘗……親錄囚徒,原貸甚眾。”
《朱元璋傳》第七章二:“除了空印案和郭桓案兩次大屠殺以外,還有洪武四年錄(甄別)天下官吏。”
阅读:139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