竦踴
(參見竦踴)
亦作“竦踴”。
1.企望貌。
三國魏曹丕《彈棋賦》:“於時觀者,莫不虛心竦踴,鹹側息而延佇。”
南朝宋謝靈運《七夕詠牛女》:“徒倚西北庭,竦踴東南觀。”
宋司馬光《九月十一日夜雨宿南園》詩:“臨風徒竦踴,誌願焉能諧?”
2.跳躍;騰躍。竦,通“聳”。
《南齊書·始安貞王遙光傳》:“遙光大怒,於床上自竦踴,使殺歷生兒。”
唐白居易《賀雲生不見日蝕表》:“感賀忻戴,倍萬常情,無任忭躍竦踴之至。”
3.湧現貌。
宋葉適《瑞安縣重建廳事記》:“民來觀者,傾動驚駭,忘其百年之陋,而以為今日之瑰傑麗偉,竦踴而獨出也。”
4.焦躁不安的樣子。
《晉書·傅玄傳》:“玄天性峻急,不能有所容;每有奏劾,或值日暮,捧白簡,整簪帶,竦踴不寐,坐而待旦。”
唐王維《與工部李侍郎書》:“古人有此,今也未聞,所以竦踴惕息,通夕不寐。”
5.振奮;振作。
明高啟《四臣論》:“使強者不敢傷,讒者不敢毀,則彼必竦踴風生,刺舉無避,以尊朝廷之勢,而大姦可除矣。”
6.猶慫恿。竦,通“慫”。
宋洪邁《夷堅乙誌·療蛇毒藥》:“﹝道人﹞曰:‘此人死矣,我有藥能療,但恐毒氣益深,或不可活;諸君能相與證明,方敢為出力。’眾鹹竦踴勸之。”
阅读:116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