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
比字的筆畫:4畫;
I
b·
ㄅ〡ˇ
〔《廣韻》卑履切,上旨,幫。〕
〔《廣韻》毗至切,去至,並。〕
〔《廣韻》必至切,去至,幫。〕
〔《廣韻》毗必切,入質,並。〕
〔《廣韻》房脂切,平脂,並。〕
1.親近;和睦。
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:“王此大邦,克順克比。”
朱熹集傳:“比,上下相親也。”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《詩》曰:‘協比其鄰,昏姻孔雲。’吾兄弟之不協,焉能怨諸侯之不睦?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十一回:“某太史慈……與孔融親非骨肉,比非鄉黨,特以氣誼相投,有分憂共患之意。”
2.勾結。
《禮記·緇衣》:“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。”
鄭玄註:“比,私相親也。”
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
朱熹集註:“比,偏黨也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袁紹傳》:“審配、逢紀與辛評、郭圖爭權。
配紀與尚比,評圖與譚比。”
《明史·徐學詩傳》:“內結權貴,外比群小。”
3.順從;附從。
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先王之道,仁人隆也,比中而行之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二》:“比,順也,從也。”
《朱子語類》卷五三:“伊川《易傳·比·彖辭》有雲:‘以聖人之心言之,固至誠以求天下之比,以安民也;以後王之私言之,不求下民之附,則危亡至矣。’”
4.輔助。
《易·比》:“比,輔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比者,人來相輔助也。”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晉人將與之縣,以比叔向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左傳二》:“‘以比叔向’者,以輔叔向也。”
《文選·陸機〈文賦〉》:“或辭害而理比,或言順而義妨。”
李善註引《周易》:“比,輔也。”
5.配合;適合。
《逸周書·大武》:“男女比。”
朱右曾校釋:“比,合也。使無鰥曠。”
漢馬融《長笛賦》:“心樂五聲之和,耳比八音之調。”
晉陸機《演連珠》之二三:“音以比耳為美,色以悅目為歡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情采》:“五色雜而成黼黻,五音比而成韶夏。”
6.緊密;細密。
《詩·周頌·良耜》:“其崇如墉,其比如櫛。”
《呂氏春秋·達鬱》:“肌膚欲其比也,血脈欲其通也。”
高誘註:“比,猶致也。”
畢沅校證:“謂緻密。”
7.篦子。
《急就篇》卷三:“鏡奩疏比各異工。”
顏師古註:“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,言其齒稀疏也;小而細所以去蟣虱者謂之比,言其齒密比也。皆因其體而立名也。”參見“比余”。
8.周遍。
《墨子·節葬下》:“諸侯死者,虛車府,然後金玉珠璣比乎身,綸組節約,車馬藏乎壙。”
孫詒讓間詁:“比乎身,猶言周乎身。”
《漢書·王尊傳》:“﹝匡衡﹞設不正之席,使下坐上,相比為小惠於公門之下。”
顏師古註:“比,周也。”
9.並列;排列。
《書·牧誓》:“稱爾戈,比爾幹。”
孔傳:“幹,楯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楯則並以扞敵,故言比。”
晉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竦峭雙碣,方駕比輪。”
宋葉適《臺州重建中津橋記》:“聯竹比板,以鬥江潮日夕之厄;尺量寸度,而當往來無窮之勞。”
10.齊同,等同。
《荀子·不茍》:“山淵平,天地比。”
楊倞註:“比,謂齊等也。”
三國魏劉劭《人物誌·八觀》:“是故鈞材而好學,明者為師;比力而爭,智者為雄。”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詞曲上·魚模當分》:“‘魚’之與‘模’,相去甚遠,不知周德清當日何故比而同之。”
11.近;靠近。
《書·召誥》:“王先服殷禦事,比介於我有周禦事。”
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晏嬰相景公,,食不重肉,妾不衣絲,齊國亦治,此下比於民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比者,近也。”
12.相連接。
漢王充《論衡·物勢》:“亦或辯口利舌,辭喻橫出為勝;或詘弱綴跲,蹥蹇不比者為負。”
13.編次,排比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律小大之稱,比終始之序,以象事行。”
孔穎達疏:“比五聲終始,使有次序也。”
《舊唐書·經籍誌上》:“篇卷錯亂,難於檢閱,卿試為朕整比之。”
14.副詞。皆,都。
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聞戰,頓足徒裼,犯白刃,蹈煨炭,斷死於前者,比是也。”
唐韓愈《平淮西碑》:“愬入其西,得賊將,輒釋不殺,用其策戰比有功。”
《新唐書·辛雲京傳》:“下有犯,雖絲毫比不肯貸。”
宋王溥《唐會要·論選事》:“此人至誠在公,實稱所使,凡所採訪七十餘人,比並聞其嘉聲。”
15.副詞。近日,近來。
《後漢書·宦者傳·呂強》:“比穀雖賤,而戶有飢色。”
晉王羲之《參軍帖》:“雨蒸,比各可不?”
《北齊書·元暉業傳》:“文襄嘗問之曰:‘比何所披覽?’”宋梅堯臣《送蕭秘校》詩:“比從江南來,又從江南去。”
16.副詞。連續;頻頻。
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人有賣駿馬者,比三日立市,人莫之知。”
鮑彪註:“比,猶連。”
《漢書·文帝紀》:“間者數年比不登,又有水旱疾疫之災,朕甚憂之。”
顏師古註:“比,猶頻也。”
《新唐書·關播傳》:“帝曰:‘朕比下詔求賢才,又遣使黜陟,搜逮所遺,須能者用之,若何?’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辛亥革命·武昌起義清方檔案·關於民清軍交戰情況》:“比月以來,鋒鏑交加,死亡枕藉。”
17.副詞。每。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諸侯之於天子也,比年一小聘,三年一大聘,五年一朝。”
鄭玄註:“比年,每歲也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七:“凡土司貢,或比年一貢,或三年一貢。”
18.副詞。先前,以前。
《呂氏春秋·先識》:“臣比在晉也,不敢直言。”
唐康駢《劇談錄·龍待詔相笏》:“某比不熟識於侍郎,今日見之,觀其骨狀,真為貴人。”
《新唐書·宇文融傳》:“朕比不置左右僕射,正以公在省耳。”
19.介詞。待到;等到。
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陳人使婦人飲之酒,而以犀革裹之。比及宋,手足皆見。”
《史記·殷本紀》:“比九世亂,於是諸侯莫朝。”
《百喻經·醫與王女葯令卒長大喻》:“比得藥頃,王要莫看,待與藥已,然後示王。”
清黃鈞宰《金壺浪墨·果勇夫人》:“比大芳至,天大風雪,夫人冒雪抱子,泰然登程。”
魯迅《墳·文化偏至論》:“雖然,教權龐大,則覆之假手於帝王,比大權盡集一人,則又顛之以眾庶。”
20.介詞。為;替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壹灑之,如之何則可?”
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,於人心獨無恔乎?”楊伯峻註:“比,去聲,為也。”
21.介詞。與,同。
《莊子·天地》:“不推,誰其比憂!”成玄英疏:“比,與也。”
22.介詞。比起……來。用來比較性狀和程度的差別。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方響則金聲,比德則玉亮。”
唐劉長卿《餞王相公出牧括州》詩:“縉雲詎比長沙遠,出牧猶承明主恩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十二回:“今日之行,比他事不同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蕭軍蕭紅》:“貓比老鼠還要沈默。”
23.通“庇”。寄托。
《莊子·秋水》:“自以比形於天地,而受氣於陰陽。”
高亨註:“按比讀為‘庇’。
《方言》卷二:‘庇,寄也。’比形於天地,謂寄形於天地也。”
24.古代哈薩克族、布魯特族(即柯爾克孜族)稱其君長為比。
清阮葵生《茶餘客話》卷十三:“哈薩克,古大宛地,回子一大國,稱其汗曰比。”
清阮葵生《茶餘客話》:“布魯特,回子之一種。在安集延、喀什噶爾之間。北亦與伊犁接。地廣人眾,稱其主曰比。”
25.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坤下坎上。
《易·比》:“比,吉。”
26.矢括,箭的入弦處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矢人》:“夾其陰陽以設其比,夾其比以設其羽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比,謂括也。”
孫詒讓正義:“比,今人謂之‘扣’,所以扣弦也。”
II
b·
ㄅ〡ˇ
〔《廣韻》卑履切,上旨,幫。〕
1.比較;考校。
《周禮·天官·內宰》:“比其大小與其麤良,而賞罰之。”
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》:“及三年,則大比。”
《漢書·石奮傳》:“是以切比閭裏,知吏奸邪。”
顏師古註:“比,校考也。”
唐韓愈《論淮西事宜狀》:“所召募人兵數既足,加之教練,三數月後,諸道客軍一切可罷,比之徵發遠人,利害懸隔。”
2.比方;比擬;比喻。
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:“既生既育,比予於毒。”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竊比於我老彭。’”漢王充《論衡·物勢》:“夫比不應事,未可謂喻。”
宋沈作哲《寓簡》卷十:“人以東坡為戲,不知《妖亂誌》所載吳堯卿事已有此語,東坡以比程之陋耳。”
魯迅《準風月談·“感舊”以後(上)》:“施先生說我用瓶和酒來比‘文學修養’是不對的,但我並未這麽比方過。”
3.類;輩。
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班侍中本大將軍所舉,宜寵異之,益求其比,以輔聖德。”
顏師古註:“比,類也。”
《後漢書·楊賜傳》:“蜺之比,無德以色親。”
李賢註:“比,類也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濟水二》:“山下有大穴,謂之‘舜井’,抑亦茅山‘禹井’之比矣。”
《舊唐書·隱逸傳序》:“盧鴻一、承禎之比所重者逃名。”
清曾國藩《送周荇農南歸序》:“蔡邕、範蔚宗以下,如潘、陸、沈、任等比者,皆師班氏者也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鄭振鐸》:“上海所謂‘文人’之墮落無賴,他處似乎未見其比。”
4.類似;相類。
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太白白,比狼;赤,比心。”
張守節正義:“比,類也。”
唐鮑溶《夏日華山別韓博士愈》詩:“跡比斷根蓬,憂如長飲酒。”
5.仿效。
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慈和遍服曰順,擇善而從之曰比。”
杜預註:“比方善事,使相從也。”
6.用手勢比畫。
《紅樓夢》第二九回:“因寶姐姐要看呆雁,我比給他看,不想失了手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九回:“﹝惡和尚﹞右手執著風快的刀,在老和尚頭上試一試,比個中心。”
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十六:“﹝張學海﹞用手比了比,說:‘起碼也有四倍,唔,我看,足足有五倍!’”
7.比照;按照。
《書·呂刑》:“上下比罪,無僭亂辭。”
孔傳:“上下比方其罪,無聽僭亂之辭以自疑。”
曾運乾正讀:“罪重者比於上刑,罪輕者比於下刑也。”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人之救火者,死,比死敵之賞。救火而不死者,比勝敵之賞。不救火者,比降北之罪。”
8.特指依法議罪、擬刑。
《東觀漢記·陳寵傳》:“鹹常戒子孫曰:‘為人議法,當依於輕。雖有百金之利,慎毋與人重比。’故世人謂陳氏持法寬。”
清惲敬《漢中知府護漢興道鄧公墓誌銘》:“民周景康盜樹,為樹主斫顱左,旋以他事與周秉魯爭,傷腹下乃死。前政以比樹主,公請復診之.腹下傷重,罪當比周秉魯。”
9.例;成例。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疑獄,氾與眾共之;眾疑,赦之。必察大小之比以成之。”
鄭玄註:“已行故事曰比。”
《韓非子·有度》:“上智捷舉中事,必以先王之法為比。”
《後漢書·張敏傳》:“建初中,有人侮辱人父者,而其子殺之,肅宗貰其死刑而降宥之,自後因以為比。”
《資治通鑒·漢靈帝熹平元年》:“至於衛後,孝武皇帝身所廢棄,不可以為比。”
10.對著;向著。
明劉若愚《酌中誌·憂危竑議前紀》:“今跋中詞意所指,直比皇上、貴妃,是敢於無君,一何至此哉!”孔厥袁靜《新兒女英雄傳》第十二回:“雙喜從門背後跳出去,一把抓住他的手腕兒,用盒子槍比著他。”
11.副詞。本來。
《敦煌變文集·八相變文》:“比望我子受快樂,因何愁苦轉悲傷?”宋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六:“仁矩比節使下小校,驟居內職,性好狎邪。”
12.舊時官府緝拿人犯或徵收租賦、額派人役等,定期催逼,謂之比。
《古今小說·沈小霞相會出師表》:“差四名民壯,鎖押張千、李萬二人,追尋沈襄,五日一比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八回:“問明了各項內的餘利,不許欺隱,都派入官,三日五日一比。”
《明季北略》卷十三引明思宗《罪己詔》:“催錢糧先比火耗,完正額又欲羨餘。”
清梁清標《挽船曲》:“窮搜急比勢如火,那知人夫不用用金錢。”
13.《詩》六義之一。
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。
《詩大序》:“《詩》有六義焉:一曰風,二曰賦,三曰比,四曰興,五曰雅,六曰頌。”
《梁書·文學傳上·鍾嶸》:“因物喻誌,比也。”
《詩·周南·螽斯》“螽斯羽,詵詵兮。宜爾子孫,振振兮”宋朱熹集傳:“比也……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。”
魯迅《漢文學史綱要》第二篇:“賦、比、興,以體制言:賦者直抒其情,比者借物言誌,興者托物興辭也。”
14.周代地方的基層組織。
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令五家為比,使之相保。”參見“比伍”。
15.指同類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。亦指兩個同類量,其中一數是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。如:這裏的小麥年產量和水稻年產量約為一與四之比。
16.表示比賽進行中或結束時雙方得分的對比。如:場上的比分是十四比五;甲隊以二比一勝了乙隊。
17.姓。
漢代有比銅鉗。見《後漢書·西羌傳》。
III
pí
ㄆ〡ˊ
見“臯比”。
IV
p·
ㄆ〡ˇ
〔《集韻》普弭切,上紙,滂。〕
通“庀”。
治理。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一》:“敦、比皆治也……比讀為‘庀’。”
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,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。”
郭慶藩集釋引俞樾曰:“比,通作‘庀’。”
阅读:169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