俳
俳字的筆畫:10畫;
I
pái
ㄆㄞˊ
〔《廣韻》步皆切,平皆,並。〕
1.雜戲。
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是時二世在甘泉,方作觳抵優俳之觀。”
2.指表演雜戲的人,俳優。
《漢書·廣川王去傳》:“後去數置酒,令倡俳臝戲坐中,以為樂。”
顏師古註:“俳,雜戲者也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武帝紀》:“遣劉岱。
王忠擊之,不克。”
裴松之註引《魏略》:“五官將知忠(王忠)嘗噉人,因從駕出行,令俳取冢間髑髏繫著忠馬鞍,以為歡笑。”參見“俳優”。
3.詼諧,滑稽。
宋周密《齊東野語·用事切當》:“其用事可謂中的,然或者則謂失之俳耳。”
明何景明《與李空同論詩書》:“陸詩語俳體不俳也。”參見“俳諧”。
4.對偶,駢儷。
章炳麟《文體略》自註:“案宋代以來,言文章者,皆謂儷語為俳。”參見“俳偶”。
5.病廢,癱瘓。
《素問·脈解》:“內奪則厥,則為瘖俳,此腎虛也。”
王冰註:“俳,廢也……腎氣內奪而不順,則舌瘖足廢。”
6.姓。
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異七·姓氏誌》:“《新城舊事》雲,邑有仉姓、俳姓、其姓、見姓。”
II
pái
ㄆㄞˊ
〔《集韻》蒲枚切,平灰,並。〕
通“徘”。
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:“民純樸則目不營於色,耳不淫於聲,坐俳而歌謠,被髮而浮遊。”參見“俳佪”。
阅读:130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