喘
喘字的筆畫:12畫;
chu·n
ㄔㄨㄢˇ
〔《廣韻》昌兗切,上獮,昌。〕
亦作“歂”。
1.急促地呼吸。
《漢書·丙吉傳》:“吉前行,逢人逐牛,牛喘吐舌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臣猶吳牛,見月而喘。”
楊朔《泰山極頂》:“山路越來越險,累得人發喘。”
2.泛指呼吸。
《東觀漢記·敬隱宋皇後傳》:“聞有兒啼聲,憐之,因往就視。有飛鳥,紆翼覆之,沙石滿其口,鼻能喘,心怪偉之。”
3.指氣喘。
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:“其發欬喘。”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臣意診脈,以為痺,根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令人喘,逆氣不能食。”
4.氣息。
唐杜甫《行次昭陵》詩:“往者災猶降,蒼生喘未蘇。”
宋蘇軾《乞數珠贈南禪湜老》詩:“我老安能為,萬劫付一喘。”
5.輕聲說話。
《荀子·臣道》:“禮義以為文,倫類以為理,喘而言,臑而動。”
楊倞註:“喘,微言。”
阅读:191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