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筆

簡體筆字的筆畫:10畫;繁體筆字筆畫:12畫。

(筆,筆)

ㄅ〡ˇ

〔《廣韻》鄙密切,入質,幫。〕

1.書寫和繪畫的工具。

中國筆以毛製筆頭。

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宋元君將畫圖,眾史皆至,受,揖而立,舐筆和墨,在外者半。”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會須露布文,喚袁倚馬前令作,手不輟筆,俄得七紙,殊可觀。”

唐韓愈《進撰平淮西碑文表》:“必有奇能博辯之士,為時而生,持簡操筆,從而寫之。”

2.今凡可以寫字繪畫的文具都叫筆。如:粉筆;石筆;蠟筆;鋼筆;鉛筆;圓珠筆。

3.泛指文具。
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史載筆,士載言。”

鄭玄註:“筆謂書具之屬。”

4.今亦或指形狀像筆的東西。如:電筆。

5.記述;寫作;書寫。

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至於為《春秋》,筆則筆,削則削,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。”

《新唐書·杜正倫傳》:“臣職左史,陛下一言失,非止損百姓,且筆之書,千載累德。”

清趙翼《甌北詩話·摘句》:“今摘取古來佳句沁人心脾者隨所得筆之。”

魯迅《墳·論“他媽的!”》:“至於有身份的上等人,例如‘士大夫’之類,則決不出之於口,更何況筆之於書。”

6.指字畫詩文等以筆書寫繪製而成的作品。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辨問》:“所以過絕人者,唯在才長思遠,口給筆高,德全行潔,強訓博聞之事耳。”

明陸深《春雨堂隨筆》:“一日在仁智殿呈畫,文進以得意之筆上進,第一幅是《秋江獨釣圖》。”

馮牧《〈郭小川詩選〉代序》:“但是無論從詩人的早期的即興之作或者後期的著意之筆當中,我們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些強烈的、力透紙背的特徵。”

7.指散文。與詩相對待而言。

南朝梁簡文帝《與湘東王論文書》:“至如近世,謝朓、沈約之詩,任昉、陸倕之筆,斯實文章之冠冕,述作之楷模。”

宋王讜《唐語林·文學》:“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,韓公文至高,孟長於五言,時號‘孟詩韓筆’。”

8.與文相對待而言,指無須講究情采聲律的敘記應用文。

南朝梁元帝《金樓子·立言》:“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,善為章奏如伯松,若是之流,泛謂之筆;吟詠風謠,流連哀思者,謂之文。”

魯迅《漢文學史綱要》第一篇:“蓋其時(指六朝)文章界域,極可弛張,縱之則包舉萬匯之形聲,嚴之則排擯簡質之敘記。必有藻韻,善移人情,始得稱文;其不然者,概謂之筆。”

9.筆觸;筆姿。

漢王充《論衡·自紀》:“口辯者其言深,筆敏者其文沈。”
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六:“有柟木版揭梁間甚大,書杜詩,筆亦雄勁,體雜顏柳,不知何人書。”

清侯方域《新遷顏魯公碑記》:“獨斯碑者,雲蒸霞蔚,筆既斷而還連;鳳翥龍蟠,勢如斜而反正。”如:工筆;敗筆。

10.漢字的筆畫。

明陶宗儀《輟耕錄·禊帖考》:“姜白石先生《禊帖偏傍考》雲……‘欣’字‘欠’右一筆,作章草發筆之狀,不是捺。”

清俞樾《茶香室叢鈔·先聖本名兵》:“昔先聖本名兵,已乃去其下二筆。”如:筆順;起筆;收筆。

11.量詞。用於錢款、帳目、交易。

《紅樓夢》第五五回:“一個賞過一百兩,一個賞過六十兩,這兩筆底下皆有原故。”
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三八:“到了節……家家必須用粽子、桑葚、櫻桃供佛,他們就有一筆生意好作。”

曹禺《日出》第二幕:“好,就這麽說定了,在銀行那筆款子,我就替你調派了。”

12.量詞。用於書畫筆畫。

《水滸傳》第九一回:“他邀小弟到家,臨別時,將此圖相贈,他說是幾筆醜畫,弟回到營中閑坐,偶取來展看,纔知道是三晉之圖。”如:寫得一筆好字。

13.量詞。用於書面文辭。
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四:“一揮揮就一筆詩,筆翰與羲之無二。”
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:“前日初許約時,以金聲朝奉設誓,尤恐怕不足為信,復要金聲寫了一筆婚約。”

楊朔《百花山》:“順便補一筆,自從他參軍以後,不久便在保定以北立下戰功,因而提拔成班長。”

阅读:1097

●筆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