滂
滂字的筆畫:13畫;
I
pāng
ㄆㄤ
〔《廣韻》普郎切,平唐,滂。〕
亦作“汸”。
1.水廣大貌。
戰國楚宋玉《高唐賦》:“滂洋洋而四施兮,蓊湛湛而弗止。”參見“滂沛”。
2.泛指廣大。
《楚辭·大招》:“滂心綽態,姣麗施隻。”
王逸註:“言美女心意廣大,寬能容眾,多姿綽態,調戲不窮。”參見“滂浩”。
3.湧流。
前蜀韋莊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》:“話別心重結,傷時淚一滂。”
宋蘇軾《潮州修韓文公廟記》:“公不少留我涕滂,翩然被髮下大荒。”
清陳夢雷《抒哀賦》:“目冥冥而啟矚兮,膺結痛而復涕滂。”參見“滂流”、“滂集”。
4.澆灌。參見“滂潤”。
5.方言。漂浮。淮劇《藍橋會》第二場:“水深到頸項,身體往上滂,把妹妹望,死活抱住藍橋樁。”
6.水名。
《山海經·南山經》:“又東四百裏,曰虖勺之山……滂水出焉,而東流註於海。”
7.通“榜”。參見“滂人”。
II
pēng
ㄆㄥ
〔《集韻》披庚切,平庚,滂。〕
見“滂濞”。
阅读:150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