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
避字的筆畫:16畫;
bì
ㄅ〡ˋ
〔《廣韻》毗義切,去寘,並。〕
1.躲開;回避。
《管子·立政》:“罰避親貴,不可使主兵。”
漢枚乘《上書諫吳王》:“忠臣不避重誅,以直諫,則事無遺策,功流萬世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四回:“我聞朝廷遍行文書,捉汝甚急,汝父已避陳留去了。”
葉聖陶《倪煥之》四:“在宴會酬酢中遇見時,仿佛有一種默契,他們避不同席,有過什麽深仇闊恨似的。”
2.離開;辭別。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﹝陳仲子﹞避兄離母,處於於陵。”一本作“辟”。
《前漢書平話》卷上:“陳豨將楚王手相從出門,避信上馬。”
3.趕不上,不及。
漢劉向《說苑·正諫》:“齊桓公謂鮑叔曰:‘寡人欲鑄大鐘,昭寡人之名焉。寡人之行,豈避堯舜哉!’”
《漢書·食貨誌上》:“今海內為一,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,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,而畜積未及者,何也?”
4.遜讓。
《資治通鑒·晉穆帝永和元年》:“議者又曰:‘庾爰之肯避溫(桓溫)乎?如令阻兵,恥懼不淺。’”
5.避免;防止。
《呂氏春秋·介立》:“因相暴以相殺,脆弱者拜請以避死。”
高誘註:“避,猶免也。”
唐韓愈《論捕賊行賞表》:“所以區區盡言,不避煩黷者,欲令陛下之信行於天下也。”
毛澤東《論持久戰》七九:“為此緣故,戰爭的雙方,都力爭主動,力避被動。”
6.隱藏。
《北齊書·王松年傳》:“諸舊臣避形跡,無敢盡哀,唯松年哭甚流涕,朝士鹹恐。”
7.違背。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今吾執政,無乃實有所避,而滑夫二川之神,使至於爭明,以妨王宮,王而飾之,無乃不可乎!”韋昭註:“避,違也。”
8.通“僻”。邪僻。
《呂氏春秋·高義》:“荊之為四十二世矣,嘗有乾谿、白公之亂矣,嘗有鄭襄、州侯之避矣。”
陳奇猷集釋引王念孫曰:“避讀為辟,謂淫辟。”
睡虎地秦墓竹簡《語書》:“是以聖王作為法度,以矯端民心,去其邪避,除其惡俗。”
阅读:219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