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顙

簡體顙字的筆畫:16畫;繁體顙字筆畫:19畫。

(顙,顙)

s·ng

ㄙㄤˇ

〔《廣韻》蘇朗切,上蕩,心。〕

1.額頭。

《易·說卦》:“其於人也,為寡髮,為廣顙,為多白眼。”

孔穎達疏:“為廣顙,額闊為廣顙。”
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其顙有泚,睨而不視。”

趙岐註:“顙,額也。”

清戴名世《〈天籟集〉序》:“倘其見此集而比量於白氏之裔孫,吾不知其顙有泚而汗浹於背否也。”

董必武《聞杜斌丞先生在西安遇害為長句吊之》:“大顙虯髯骨相奇,胸羅武庫是吾師。”

2.頭。

漢揚雄《太玄·傒》:“上九,傒尪尪,天撲之顙。”

範望註:“顙,頭也。”

唐白行簡《李娃傳》:“有長髯者,擁鐸而進,翊衛數人,於是奮髯揚眉,扼腕頓顙而登。”

清洪昇《長生殿·舞盤》:“裊金裙,齊作留仙想,舞住斂霞裳。重低顙,山呼萬歲拜君王。”

3.頰。

《孔子家語·困誓》:“東門外有一人焉,其長九尺有六寸,河目隆顙。”

王肅註:“顙,頰也。”

4.叩頭,稽顙。

《公羊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喪人不佞,失守魯國之社稷,執事以羞,再拜顙。”

何休註:“顙者,猶今叩頭矣。”

5.嗓子;喉嚨。

隋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鼻病諸候·食諸物誤落鼻內候》:“頏顙之間,通於鼻道。”

6.謂置物於喉中吹之。

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權智》:“嘗有病瘖者,為人所苦,含冤無以自言。聽訟者試取叫子令顙之,作聲如傀儡子,粗能辨其一二,其冤獲伸。”參見“顙叫子”。

7.用同“搡”。猛推。

阅读:1591

●顙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