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說
(雜說,雜說)
1.百家的學說。
《漢書·公孫弘傳》:“家貧,牧豕海上。年四十餘,乃學《春秋》雜說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諸子》:“博明萬事為子,適辨一理為論,彼皆蔓延雜說,故入諸子之流。”
唐顏師古《<漢書>敘例》:“近代註史,競為該博,多引雜說,攻擊本文。”
2.指怪誕鄙俗之語。
《北史·文苑傳·李文博》:“﹝魏郡侯白﹞通侻不持威儀,好為俳諧雜說。”
3.指筆記小說。
宋周密《齊東野語·王魁傳》:“世俗所謂王魁之事,殊不經,且不見於傳記雜說,疑無此事。”
魯迅《<唐宋傳奇集>稗邊小綴》:“詩有‘顓蒙事可親’之語,註雲:‘公佐字顓蒙’,疑即此公佐也。然未知《全唐詩》采自何書,度必出唐人雜說,而尋檢未獲。”
4.古籍分類子部中一目。敘述人事,兼發議論者屬之。
明胡應麟《少室山房筆叢·丹鉛新錄一》:“六朝雜說,有《會林》、《對林》,見《隋誌》。又《類林》、《辯林》、《笑林》,見《通誌》。今率不存。”
《四庫全書總目·雜家類一》:“雜家之義廣,無所不包……議論而兼敘述者謂之雜說。”
清沈彤《義門何先生行狀》:“先生蓄書數萬卷,凡經傳、子史、詩文集、雜說、小學,多參稽互證,以得指歸。”
阅读:127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