肅
肅字的筆畫是:8畫
簡體肅字的筆畫:8畫;繁體肅字筆畫:13畫。
(肅,肅)
I
sù
ㄙㄨˋ
〔《廣韻》息逐切,入屋,心。〕
1.恭敬。
《書·洪範》:“恭作肅,從作乂,明作晢,聰作謀,睿作聖。”
孔傳:“心敬。”
《莊子·則陽》:“其慢若彼之甚也,見賢人若此其肅也,是其所以為靈公也。”
《東觀漢記·桓礹傳》:“每當危亡之急,其誌彌固,賓客從者皆肅其行也。”
宋王安石《叔孫通》詩:“草具一王儀,群豪果知肅。”
2.莊重;嚴肅。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手容恭,目容端,口容止,聲容靜,頭容直,氣容肅,立容德,色容莊,坐如屍。”
唐韓愈《息國夫人墓誌銘》:“戡強以肅,成敏以和。”
清愈樾《春在堂隨筆》卷十:“觀瞻既正,禮儀自肅。”
3.拜揖。
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敢告不寧君命之辱,為事之故,敢肅使者。”
杜預註:“肅,手至地,若今揖。”
4.多用於饋贈或書信,表示尊敬。
明張居正《答陳松谷相公書》:“往者,肅幣奉祝,殊愧不虔,乃辱臺翰遠貽,深用為歉。”
5.引進;引導。
唐韓愈《汴州東西水門記》序:“越三月,辛巳朔,水門成。三日癸未,大合樂,設水嬉,會監軍軍司馬賓佐僚屬將校熊羆之士,肅四方之賓客以落之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辛十四娘》:“叟曰:‘老夫流寓無所,暫借此安頓細小,既承寵降,有山茶可以當酒。’乃肅賓入。”
郭沫若《屈原》第二幕:“﹝楚懷王﹞肅張儀就右席。”參見“肅客”。
6.嚴峻;嚴格。
《禮記·禮運》:“刑肅而俗敝,則法無常。”
鄭玄註:“肅,峻也。”
三國蜀諸葛亮《答法正書》:“劉璋暗弱,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,文法羈縻,互相承奉,德政不舉,威刑不肅。”
宋曾鞏《福昌縣君傅氏墓誌銘》:“其事關公正以從,其教子慈以肅。”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詞曲上·音律》:“語有一定之字,字有一定之聲;對必同心,意難合掌,矩度不為不肅矣。”
7.萎縮;肅殺。
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季春行冬令,則寒氣時發,草木皆肅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山行見孤桐》詩:“未霜葉已肅,不風條自吟。”
宋王安石《桂枝香·金陵懷古》詞:“登臨送目。正故國晚秋,天氣初肅。”
清龔煒《巢林筆談》卷六:“去年秋風漸肅,憐予擁破被,傴僂納殘絮。”
8.敏捷。
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此城濮之賦也,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,故捷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春秋左傳中》引王念孫曰:“肅,謂敏捷也……才具敏捷,則可以勝敵,故曰:‘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,故捷。’”
9.肅靜;幽靜。
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:“刺鍼必肅。”
張隱庵集註:“肅,靜也。言氣之難得,宜肅靜其鍼以候焉。”
唐李嘉祐《奉和杜相公長興新宅即事呈元相公》:“隱樹重簷肅,開園一逕斜。”
宋李石《續博物誌》卷十:“違山十裏,蟪蛄之聲,猶在於耳。政事惡譁而善肅。”
金元好問《緱山置酒》詩:“靈宮肅清曉,細柏含古春。”
10.猶儆戒。
晉葛洪《抱樸子·明本》:“不賞而勸,不罰而肅。”
唐劉知幾《史通·品藻》:“夫能申藻鏡,別流品,使小人君子,臭味得朋;上智中庸,等差有敘,則懲惡勸善,永肅將來;激濁揚清,鬱為不朽者矣。”
11.整理;整飭。
南朝梁江淹《水上神女賦》:“女遂俯整玉軼,仰肅金鑣。”
宋範仲淹《推委臣下論》:“肅朝廷之儀,觸縉紳之邪,此禦史府之職也。”
清潘榮陛《帝京歲時紀勝·元旦》:“士民之家,新衣冠,肅珮帶,祀神祀祖。”
12.清除;平靖。
唐楊巨源《送裴中丞出使》詩:“《龍韜》何必陳《三略》,虎旅由來肅萬方。”蒲劇《薛剛反朝》第一場:“薛家為國肅邊患,南征北戰保江山。”
毛澤東《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》二:“我們的方針是:‘有反必肅,有錯必糾。’”
13.姓。
周卿士成肅公之後。以謚為姓。或謂為肅慎氏之後。見《通誌·氏族四》。
II
xiāo
ㄒ〡ㄠ
同“蕭”。
姓氏。
《逸周書·商誓》:“幾、耿、肅、執,乃殷之舊。”
朱右曾校釋:“《左傳》:殷民七族有饑氏,六族有蕭氏。
幾即饑,肅即蕭也。”
阅读:126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