塾
塾字的筆畫:14畫;
shú
ㄕㄨˊ
〔《廣韻》殊六切,入屋,禪。〕
1.宮門外兩側房屋,為臣僚等候朝見皇帝之處。
《書·顧命》:“先輅在左塾之前,次輅在右塾之前。”
《三輔黃圖·雜錄》:“塾,門外舍也。臣來朝君,至門外,當就舍,更熟詳所應對之事。塾之言熟。”
2.古時門內東西兩側的屋。
《漢書·食貨誌上》:“春,[將]出民,裏胥平旦坐於右塾,鄰長坐於[左]塾,畢出然後歸,夕亦如之。”
顏師古註:“門側之堂曰塾。”
3.舊時私人設立的進行教學的地方。
《禮記·學記》:“古之教者,家有塾,黨有庠,術有序,國有學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七回:“我們家卻有個家塾,合族中有不能延師的便可入塾讀書。”
4.射垛,箭靶。
《後漢書·齊武王縯傳》:“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像於塾,旦起射之。”
李賢註:“塾,《東觀漢記》、《續漢書》並作‘埻’。”
宋莊季裕《雞肋編》卷上:“每諢一笑,須筵中鬨堂眾庶皆噱者,始以青紅小旗各插於塾上穫為記,至晚較旗多者為勝。”
阅读:123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