嘯
簡體嘯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嘯字筆畫:16畫。
(嘯,嘯)
I
xiào
ㄒ〡ㄠˋ
〔《廣韻》蘇弔切,去嘯,心。〕
亦作“哨”。
1.撮口吹出聲音。
《詩·召南·江有氾》:“不我過,其嘯也歌。”
鄭玄箋:“嘯,蹙口而出聲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棲逸》:“阮步兵嘯聞數百步。”
唐韓愈《送窮文》:“屏息潛聽,如聞音聲,若嘯若啼,砉欻嚘嚶。”
2.鳥獸長聲鳴叫。
漢淮南小山《招隱士》:“猿狖群嘯兮虎豹嗥,攀援桂枝兮聊淹留。”
晉陸機《苦寒行》:“猛虎憑林嘯,玄猿臨岸歎。”
宋陸遊《春夜讀書感懷》詩:“荒林梟獨嘯,野水鵝群鳴。”
清張逸少《北征凱旋詩》:“風生群馬嘯,日落大旗高。”
3.稱其他尖利而悠長的響聲。
晉張協《雜詩》之五:“淒風為我嘯,百籟坐自吟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蕪城賦》:“風嗥雨嘯,昏見晨趨。”
楊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四章:“就這樣她跑到了海邊,毫沒有顧惜地縱身撲向了怪嘯著的狂濤臣浪。”
4.呼喚。
三國魏曹植《名都篇》詩:“鳴儔嘯匹旅,列坐竟長筵。”
南朝齊陸厥《秦答內兄希叔》詩:“鳧鵠嘯儔侶,荷芰始參差。”參見“嘯呼”。
5.招集;聚集。
《新唐書·劉仁軌傳》:“始,定方破百濟;酋領沙咤相如、黑齒常之嘯亡散,據險以應福信,至是皆降。”
《新唐書·突厥傳上》:“伏念敗,乃嘯亡散,保總材山,又治黑沙城。”
《明史·王信傳》:“賊黨石龍復陷巫山,信與諸將共平之。而流民仍嘯荊、襄、南陽間。”
II
chì
ㄔˋ
〔《集韻》尺栗切,入質,昌。〕
通“叱”。
大聲呼喝。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男子入內,不嘯不指。”
鄭玄註:“嘯,讀為叱。”
阅读:116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