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噫

噫字的筆畫:16畫;

I

〔《廣韻》於其切,平之,影。〕

亦作“意”。亦作“懿”。

1.嘆詞。表示悲痛或嘆息。

《論語·先進》:“顏淵死。子曰:‘噫!天喪予!天喪予!’”何晏集解引包鹹曰:“噫,痛傷之聲。”

唐韓愈《原道》:“噫!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,孰從而聽之?”宋範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噫!微斯人,吾誰與歸!”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鴻》:“噫!禽鳥何知,而鍾情若此!”

2.嘆詞。表示呼告。參見“噫歆”。

3.嘆詞。表示驚異。

《儒林外史》第二九回:“季恬逸道:‘噫!那裏來的這位太太?’”

《雨花》1981年第9期:“噫--怪!這是誰做的飯?”

II

ài

ㄞˋ

〔《廣韻》烏界切,去怪,影。〕

1.飽食或積食後,胃裡的氣體從嘴裡出來並發出聲音。
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在父母舅姑之所……升降出入揖遊,不敢噦噫、嚏咳、欠伸、跛倚、睇視,不敢唾洟。”

孫希旦集解:“噫,飽食氣。”

《醫宗金鑒·張仲景〈金匱要略·五藏風寒積聚病〉》:“三焦竭部,上焦竭,善噫,何謂也?”集註引程林曰:“上焦胃上口也,中焦脾也,脾善噫,脾不和,則食息迫逆於胃口而為噫也。”

2.呼氣;吹氣。

《西京雜記》卷五:“風其噫也;雲其氣也。”

宋蘇軾《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》:“人將蟻動作牛鬥,我覺風雷真一噫。”

茅盾《色盲》:“他低低噫一口氣,仰後靠著彈簧的車墊,閉了眼睛。”參見“噫氣”。

III

〡ˋ

〔《集韻》乙力切,入職,影。〕

通“抑”。

表示轉折。
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若夫雜物撰德,辯是與非,則非其中爻不備,噫亦要存亡吉兇,則居可知矣。”
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三:“噫亦即‘抑亦’也。”

漢劉向《新序·雜事五》:“噫將使我追車而赴馬乎?投石而超距乎?逐麋鹿而搏豹虎乎?”

《文選·傅毅〈舞賦〉》:“《激楚》、《結風》,陽阿之舞,材人之窮觀,天下之至妙,噫可以進乎?”王念孫《讀書雜誌餘編·文選》:“噫,讀為‘抑’,語詞也。言楚舞之妙如此,抑者可進之以樂群臣乎?”

阅读:1278

●噫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