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武

武字的筆畫:8畫;

ㄨˇ

〔《廣韻》文甫切,上麌,微。〕

1.舞蹈。

《穀梁傳·莊公十年》:“荊敗蔡師於莘,以蔡侯獻武歸。”

鍾文烝補註:“武,本亦作‘舞’。

《左氏》、《公羊》作‘舞’。

《周禮》:‘射有興武。’馬融雲:‘與舞同。’”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夫武之備戒之已久,何也?”鄭玄註:“武,謂周舞也。”

陳澔集說:“先擊鼓備戒已久,乃始作舞,何也?”

2.指軍事征伐等暴力行動。

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:“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,以武臨之,彼則懼而協以謀我,故難間也。”

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夫武,禁暴、戢兵、保大、定功、安民、和眾、豐財者也。”
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武殄暴逆,文復無罪。”

張守節正義:“言秦以武力能殄息暴逆,以文訓道令無罪失。”

唐韓愈《唐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誌銘》:“當是時,天子以武定淮西河南北。”

3.泛指軍事事務。

《詩·小雅·六月》:“有嚴有翼,共武之服。”

鄭玄箋:“言今師之群帥,有威嚴者有恭敬者,而共典是兵事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檄移》:“故檄移為用,事兼文武。”

4.兵威。

《詩·大雅·常武》:“王奮厥武,如震如怒。”
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我武惟揚,侵於之疆。”

5.勇猛;猛烈。

《詩·鄭風·羔裘》:“羔裘豹飾,孔武有力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其人甚勇,且有力。”

漢王粲《從軍》詩之一:“所從神且武,焉得久勞師。”

《新唐書·儒學傳中·柳沖》:“代北之人武,故尚貴戚,其泰可與也。”

清金和《雙拜岡紀戰》詩:“從來攻城時,未見今日武。”

6.武夫;武將。

《詩·大雅·崧高》:“不顯申伯,王之元舅,文武是憲。”

鄭玄箋:“謂文人武人以申伯為表式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程器》:“文既有之,武亦宜然。古之將相,疵咎實多。”

唐韓愈《平淮西碑》:“相臣將臣,文恬武嬉。”

《水滸傳》第七四回:“當日早朝,正是:三下靜鞭鳴禦閣,兩班文武列金階。”

7.武功;武藝。

《詩·小雅·六月》:“文武吉甫,萬邦為憲。”

毛傳:“吉甫,尹吉甫也,有文有武。”

三國魏曹冏《六代論》:“而宗室有文者,必限以小縣之宰;有武者,必置於百人之上。”

唐韓愈《送張道士序》:“﹝張道士﹞通古今學,有文武長材。”

8.用兵,指揮作戰。

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兼弱攻昧,武之善經也。”

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以高帝賢武,然尚困於平城。”

9.指使用武力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。

《國語·晉語三》:“且戰不勝,而報之以賊,不武。”

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:“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。失其所與,不知。以亂易整,不武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元順帝至正十九年》:“吾以許人而背之,不信;縱其去而擊之,不武。”

《明史·太祖紀一》:“為將能以不殺為武。豈惟國家之利,子孫實受其福。”

10.兵法,韜略。

《禮記·月令》:“[仲秋之月]天子乃命將帥講武,習射禦角力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程器》:“孫武兵經辭如珠玉,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。”

11.兵器。參見“武庫”、“武帳”。

12.刑罰。

《孫子·行軍》:“故令之以文,齊之以武,是謂必取。”

梅堯臣註:“令以仁恩,齊以威刑。”

《尉繚子·治本》:“夫禁必以武而成,賞必以文而成。”

13.足跡。

《詩·大雅·下武》:“昭茲來許,繩其祖武。”

毛傳:“武,跡也。”

漢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踵二皇之遐武,誰謂駕遲而不能屬。”

明宋濂《故麗水葉府君墓銘》:“吾家自石林益衍《書》《詩》之澤,接武繩繩,至今十餘世矣。”

清曾國藩《送謝吉人之官江左序》:“既以上繩祖武,又以紹諸鄉先輩之徽。”

14.繼承。

《詩·大雅·下武》:“下武維周,世有哲王。”

毛傳:“武,繼也。”

15.半步。
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夫目之察度也,不過步武尺寸之間。”

韋昭註:“六尺為步,賈君以半步為武。”

16.泛指腳步。

宋楊萬裏《三辰硯屏歌》:“一星雪白大於黍,走近月旁無半武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陽武侯》:“纔及數武,崖石崩墜。”

胡適《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》四:“徘徊數武,是光景者乃若隨人。”

17.指腳。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論仙》:“假令遊戲,或經人間,匿真隱異,外同凡庸,比肩接武,熟有能覺乎?”

18.指金屬打擊樂器。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始奏以文,復亂以武。”

鄭玄註:“文謂鼓,武謂金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武,謂金鐃也。”

19.古方言。士。

《淮南子·覽冥訓》:“勇武一人為三軍雄。”

高誘註:“武,士也。

江淮間謂士為武。”

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如此則民怨,諸侯懼,即使辯武隨而說之,儻可僥幸什得一乎?”裴駰集解引徐廣曰:“淮南人名士曰武。”

20.周武王的簡稱。

《詩·大雅·江漢》:“文武受命,召公維翰。”

鄭玄箋:“昔文王武王受命,召康公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。”

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周之大功在武,天祚將在武族。”

漢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好樂無荒,允文允武。”

21.周代貴族用於祭祀的“六舞”之一,是頌揚周武王戰勝商紂王的樂舞。

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謂《韶》,‘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’謂《武》,‘盡美矣,未盡善也。’”漢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抗五聲,極六律,歌九功,舞八佾,《韶》《武》備,泰古畢。”

22.冠卷。古時冠上的結帶。
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縞冠玄武,子姓之冠也。”

鄭玄註:“武,冠卷也。”

23.見“武夫”。

24.“虎”的避諱字。

宋張淏《雲谷雜記》卷二:“《南史》避唐諱,‘虎’字悉改為‘武’……《管子》古書也,既曰‘虎豹居幽而威可載矣’,又曰‘諸侯之子委質者,以雙武之皮’,又曰‘以市武豹之皮’,此皆唐人所改,後來不盡復元字,故‘虎’、‘武’並行。”參見“武牢”、“武步”。

25.姓。

漢有武讓。見《漢書·翟方進傳》。

阅读:4478

●武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