蹄
蹄字的筆畫:16畫;
I
tí
ㄊ〡ˊ
〔《廣韻》杜奚切,平齊,定。〕
1.馬、牛、羊、豬等動物生在趾端的角質物。亦指具有這種角質物的腳。
《穀梁傳·昭公八年》:“馬候蹄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蹄,馬足也。”
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濡需者,豕蝨是也,擇疏鬣自以為廣宮大囿,奎蹄曲隈,乳間股腳,自以為安室利處,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,而己與豕俱焦也。”
陳鼓應註:“‘蹄’,即‘蹄’本字。”
唐韓愈《遊城南·題於賓客莊》詩:“馬蹄無入朱門跡,縱使春歸可得知?”聞一多《紅燭·時間底教訓》:“聽那壁上的鐘聲,果同快馬狂蹄一般地奔騰。”
2.指牲口。
宋王禹偁《吊稅人場文》:“職彼獸之攸暴,示斯場之所酷。騎者為之鞭蹄,車者為之膏軸。”
3.捕兔的掛網。
《莊子·外物》:“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蹄,兔罥也。又雲:兔弶也,係其腳,故曰蹄也。”
成玄英疏:“蹄,兔罝也。”
清俞樾《茶香室續鈔·側定政宗》:“因蹄得兔,忘言而後可言。”
4.趨走;奔走。
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:“夫墨子跌蹄而趍千裏,以存楚宋。”
高誘註:“跌,疾行也;蹄,趨走也。”
清魏源《棧道雜詩》之六:“蜀駒小於犢,健絕何奔放。瞬息蹄百裏,萬山皆倒向。”
5.量詞。用於草食動物。
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陸地牧馬二百蹄,牛蹄角千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馬有四足,二百蹄有五十匹也。”
唐溫庭筠《塞寒行》:“一點黃塵起雁喧,白龍堆下千蹄馬。”
II
dì
ㄉ〡ˋ
〔《集韻》大計切,去霽,定。〕
1.踢。
唐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驢》:“稍近,益狎,蕩倚沖冒,驢不勝怒,蹄之。”
2.踩,踏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沔水下》:“﹝晉﹞楊泉《五湖賦》曰:‘頭首無錫,足蹄松江,負鳥程於背上,懷太吳以當胸。’”
阅读:137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