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
野字的筆畫:11畫;
yě
〡ㄝˇ
〔《廣韻》羊者切,上馬,以。〕
〔《廣韻》承與切,上語,禪。〕
亦作“墅”。
1.郊外,離城市較遠的地方。
《詩·邶風·燕燕》:“之子於歸,遠送於野。”
毛傳:“郊外曰野。”
南朝齊謝朓《新亭渚別範零陵》詩:“雲去蒼梧野,水還江漢流。”
唐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永州之野產異蛇,黑質而白章。”
2.指周代王畿內的特定地區。
周制王城外百裏曰“郊”,郊外至五百裏疆域中又分“甸、稍、縣、都”,各百裏。
《周禮·天官·司會》:“掌國之官府郊、野、縣、都之百物財用。”
鄭玄註:“野,甸、稍也。甸,去國二百裏。稍,三百裏。”據《周禮》註疏,言“野”者,有五解。蓋對文各有專屬;散文甸、稍、縣、都通謂之野。參閱《周禮·天官·甸師》清孫詒讓正義。
3.曠野;荒野。
《易·同人》:“同人於野。”
孔穎達疏:“野是廣遠之處。”
漢班固《封燕然山銘》:“蕭條萬裏,野無遺寇。”
《樂府詩集·雜歌謠辭四·敕勒歌》: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
朱德《感事八首用杜甫〈秋興〉·詩韻·冀中戰況》:“颯颯秋風透樹林,燕山趙野陣雲深。”
4.引伸為荒涼;偏僻。
元無名氏《馮玉蘭》第一摺:“這船泊在河下,人又生,路又野。”
5.田野。
《呂氏春秋·審己》:“稼生於野而藏於倉。”
漢班昭《東征賦》:“到長垣之境界,察農野之居民。”
唐韓愈《祭竹林神文》:“有苗盈野,而天不雨。”
陳毅《大柳巷春遊》詩:“淮水中分柳巷洲,平沙綠野柳絲抽。”
6.泛指村野。
《管子·權修》:“土地博大,野不可無吏。”
7.邊鄙,邊境。
《戰國策·齊策三》:“﹝秦﹞今又劫趙魏,疏中國,封衛之東野。”
8.指以之為邊鄙或邊境。
《公羊傳·桓公十一年》:“古者鄭國處於留。先,鄭伯有善於鄶公者,通乎夫人,以取其國而遷鄭焉,而野留。”
何休註:“野,鄙也。”
陳立義疏:“鄭遷都於鄶地,故以留為邊邑焉。”
《戰國策·楚策一》:“越亂,故楚南察瀨湖而野江東。”
鮑彪註:“以江之東為野。”
9.區域;範圍。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上遊於霄雿之野,下出於無垠之門。”
唐玄宗《過晉陽宮》詩:“俯察伊晉野,仰觀乃參虛。”
10.指民間,不當政的地位。與“朝”相對。
《書·大禹謨》:“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。”
《漢書·劉向傳》:“眾賢和於朝,則萬物和於野。”
《宋書·袁豹傳》:“居位無義從之徒,在野靡並兼之黨。”
石三友《金陵野史·龔德柏其人其事》:“隻有社論,確實與眾不同,言人之所不敢言,胡野側目。”
11.質樸,不浮華。與“文”相對。
《莊子·寓言》:“自吾聞子之言,一年而野,二年而從,三年而通。”
成玄英疏:“野,質樸也。聞道一年,學心未熟,稍能樸素,去浮華耳。”
南朝梁鍾嶸《詩品》卷上:“雖野於陸機,而深於潘嶽。”
唐柳宗元《柳宗直〈西漢文類集〉序》:“首紀殷周之前,其文簡而野;魏晉以降,則盪而靡。”
毛澤東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結論》二:“這裏有文野之分,粗細之分。”
12.謂天然而不加修飾。
宋蘇軾《司馬君實獨樂園》詩:“中有五畝園,花竹秀而野。”
13.不合禮儀;不拘禮節。
《禮記·仲尼燕居》:“敬而不中禮謂之野。”
宋趙與時《賓退錄》卷三:“故人楊晉翁嘗語予:昔為瀧水令,初謁郡,時盛暑,德慶林守衣紗公服出延客,謂‘遐陬僻郡,敢於縱肆’,其野如此。”
14.指鄙俗;粗野。
《論語·子路》:“野哉,由也!”朱熹集註:“野,謂鄙俗。”
15.放浪不羈;不受約束。
《大慧宗門武庫》:“﹝大惠普覺禪師﹞一日請假往謁李商老雲:‘一月日便歸。’後四十日方歸。元(元首座)見遽雲:‘噁,野了也!無常迅速。’師不覺汗下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三八:“大凡女人心一野,自然七顛八倒,如癡如呆。”呂劇《李二嫂改嫁》第三場:“你野的白天滿街跑,你瘋的晚上不回家。”
16.野生的。參見“野獸”、“野菊”。
17.非正式的;不合法的。參見“野老公”、“野鴛鴦”。
18.謙辭。參見“野人”、“野僧”。
19.方言。很;非常。
《九尾龜》第一六四回:“利錢重得野篤。”
20.通“宇”。屋宇。
《墨子·非樂上》:“非以高臺厚榭邃野之居,以為不安也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墨子三》引之曰:“野,即宇字也。古讀野如宇,故與宇通。
《楚辭·招魂》:‘高堂邃宇。’王註曰:‘邃,深也。宇,屋也。’《鹽鐵論·取下篇》曰:‘高堂邃宇,廣廈洞房。’《易林·恒之剝》曰:‘深堂邃宇,君安其所。’皆其證。”
阅读:265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