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
為字的筆畫是:4畫
簡體為字的筆畫:4畫;繁體為字筆畫:9畫。
(為,為)
I
wéi
ㄨㄟˊ
wéi
ㄨㄟˊ
〔《廣韻》薳支切,平支,雲。〕
1.做;幹。
《詩·小雅·北山》:“或出入風議,或靡事不為。”
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周公屬籍致政,北面委質而臣事之,請而後為,復而後行。”
唐韓愈《太學生何蕃傳》:“蕃居太學,諸生不為非義。”
明焦竑《玉堂叢語·行誼》:“大率義之所在,毅然必為。”
鄭振鐸《桂公塘》二:“大事是不可為的了!”
2.特指服勞役之事。
《詩·王風·兔爰》:“我生之初尚無為,我生之後逢此百罹。”
鄭玄箋:“言我幼稚之時,庶幾於無所為。謂軍役之事也。”
聞一多校箋:“為、繇古同字,為、造、庸,皆謂勞役之事。”
《逸周書·作雒》:“凡工賈胥市,臣僕州裏,俾無交為。”
朱右曾校釋:“愚謂胥庶人在官給徭役。臣僕,私家僕從。”
3.造作;製作。
《書·金縢》:“為壇於南方北面,周公立焉。”
《詩·周南·葛覃》:“為絺為綌,服之無斁。”
唐谷神子《博異誌·許漢陽》:“觀其筆,乃白玉為管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四回:“賈不假,白玉為堂金作馬。”
4.謂制定,訂立。
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為約曰:‘匈奴即入盜,急入收保,有敢捕虜者斬!’”
5.治理。
《論語·子路》:“善人為邦百年,亦可以勝殘去殺矣。”
皇侃疏:“為者,治也。”
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是故為川者,決之使導;為民者,宣之使言。”
宋曾鞏《王君俞哀詞》:“﹝王君俞﹞為家不問田宅,平居無褻私、流侈之好。”
6.做出;裝出。
《漢書·楊惲傳》:“言大臣廢退,當闔門惶懼,為可憐之意,不當治產業,通賓客。”
《太平廣記》卷三○九引唐谷神子《博異誌·張遵言》:“夜叉等霽獰毒,為戚施之顏,肘行而前。”
7.舉行;施行。
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公攝位而欲求好於邾,故為蔑之盟。”
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子曰:‘為之難,言之得無訒乎?’”皇侃疏:“為,猶行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長利》:“若也利雖倍於今,而不便於後,弗為也;安雖長久,而以私其子孫,弗行也。”
高誘註:“為,施也。”
宋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慮之以謀,計之以數,為之以漸,則其為甚易也。”
清李漁《閑清偶寄·詞曲上·結構》:“欲勸人為孝,則舉一孝子出名,但有一行可紀,則不必盡有其事,凡屬孝親所應有者,悉取而加之。”
8.陳設;設置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凡與客入者,每門讓於客。客至於寢門,則主人請入為席,然後出迎客。”
鄭玄註:“為,猶敷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客至於內門,而主人請先獨入敷席也。”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:“君愛宛甚,何不一為酒其家?”陳奇猷集釋引太田方曰:“為酒,置酒也。”
《後漢書·袁譚傳》:“﹝公孫度﹞越海收東萊諸縣,為營州刺史。”
李賢註:“為,猶置也。”
宋蘇軾《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》之一:“自澶淵講和以來,百姓自相團結,為弓箭社,不論家業高下,戶出一人。”
9.醫治。
《左傳·成公十年》:“公疾病,求醫於秦。
秦伯使醫緩為之。”
杜預註:“為,猶治也。”
漢賈誼《新書·大都》:“失今弗治……後雖有扁鵲,弗能為已。”
10.學習;研究。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抑為之不厭,誨人不倦,則可謂雲爾已矣。”
皇侃疏:“為,猶學也。”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。”
焦循正義:“為神農之言,即治神農之道也。”
《東觀漢記·鄭興傳》:“鄭興從博士金子嚴為《左氏春秋》。”
11.撰寫。
《書·金縢》:“公乃為詩以貽王。”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即為書以意屬陽慶,以故知慶。”
唐韓愈《酬別留後侍郎》詩:“為文無出相如右,謀帥難居郤縠先。”
《玉嬌梨》第十三回:“錢先生尚為此言,在學生一發可知。”
章炳麟《訄書·學變》:“王符之為《潛夫論》也,仲長統之造《昌言》也,崔寔之述《政論》也,皆辨章功實,而深嫉浮淫靡靡,比於《五蠹》。”
12.指繪畫;雕刻。
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書畫》:“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,尤善為平遠山水。”
明魏學洢《核舟記》:“通計一舟,為人五。”
13.吟唱;演奏。
漢楊惲《報孫會宗書》:“家本秦也,能為秦聲。婦,趙女也,雅善鼓瑟。”
唐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輕攏慢撚抹復挑,初為《霓裳》後《六幺》。”
14.栽種,種植。
《詩·大雅·公劉》:“度其隰原,徹田為糧。”
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東周欲為稻,西周不下水。”
鮑彪註:“為,謂種之。”
15.精選;選擇。
16.穿,著。
《周書·宣帝紀》:“好令京城少年為婦人服飾,入殿歌舞,與後宮觀之。”
宋曾鞏《契丹策》:“虜乘其隙也,連破州邑,遂越魏犯澶,百姓騷然。天子為戎衣濟河,而虜之謀臣射死,兵遂解去。”
17.求取。
《韓非子·存韓》:“非之來也,未必不以其能存韓也,為重於韓也。”
高亨《諸子新箋·韓非子一》:“為,猶求也。”
宋曾鞏《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》:“公少長閭巷,能自感發,彊誌力學為進士,一出遂收其科。”
18.賜與;給與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齊侯將為臧紇田。”
杜預註:“與之田邑。”
《荀子·富國》:“冬日則為之饘粥,夏日則與之瓜麮。”
宋秦醇《譚意哥傳》:“意再拜曰:‘某,微品也。而公為之名字,榮踰萬金之賜。’”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羅剎海市》:“乃賜八尺珊瑚一樹,龍腦香一帖,明珠百顆,八寶嵌金合一雙,為作嫁資。”
19.有。
《易·夬》:“壯於前趾,往不勝,為咎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周易一》:“為咎,猶有咎也……為可訓有,有咎而曰為咎,亦猶有閒而曰為閒也。”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夫滕,壤地褊小,將為君子焉,將為野人焉。”
趙岐註:“為,有也。”
漢王充《論衡·藝增》:“太平之世,家為君子,人有禮儀,父不失禮,子不廢行。”
唐柳宗元《道州文宣王廟碑》:“俾是荒服,移為闕裏。”
章士釗指要:“移,轉也;為,有也。”
20.充當;擔任。
《書·微子》:“我罔為臣僕。”
《史記·張耳陳餘列傳》:“高祖為布衣時,嘗數從張遊。”
唐黃巢《題菊花》詩:“他年我若為青帝,報與桃花一處開。”
清吳騫《扶風傳信錄》:“﹝女﹞自言宋時宮嬪,生時為宮監,相與有情,而不諧夫婦,閱今七百年,特來了此宿緣。”
21.當作。
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子墨子解帶為城,以牒為械。”
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·烏仗那國》:“昔僧徒一萬八千,今漸減少,並學大乘,寂定為業。”
《西湖佳話·梅嶼恨跡》:“馮婦無可奈何,隻得借遊西湖為名,請了楊夫人、小六娘到船。”
22.用;使用。
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帝牛不吉,以為稷牛。”
孔穎達疏:“為,猶用也。”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莊公通焉,驟如崔氏。以崔子之冠賜人。侍者曰:‘不可。’公曰:‘不為崔子,其無冠乎?’”楊伯峻註:“言不用崔子之冠,豈無他冠可用乎!”宋範仲淹《再奏乞蔣偕轉官知原州》:“若原州一面鎮靜,則本路隻禦捍西北一路,易為兵力。”
23.變成。
《詩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。”
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遐覽》:“含笑即為婦人,蹙面即為老翁,踞地即為小兒,執杖即成林木。”
清梁章鉅《歸田瑣記·建陽二寶》:“﹝連環竹圈﹞欲析為二,須藏於衣底,得暖氣則分;欲合為一,亦於衣底連之。”
葉聖陶《火災·被忘卻的》:“他立刻感覺他們兩個有故示驕傲的意思,便從揣想轉而為憤怒。”
24.長成;成熟;成長。
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黍不為黍,不能蕃廡。”
韋昭註:“為,成也。”
《墨子·雜守》:“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,以備湛旱、歲不為。”
孫詒讓間詁引王念孫曰:“歲不為,猶《玉藻》言年不順成也。”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五行順逆》:“恩及草木,則樹木華美,而朱草生;恩及鱗蟲,則魚大為。”
盧文弨註:“為,成也。”
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西北,戎菽為,小雨,趣兵。”
裴駰集解引孟康曰:“戎菽,胡豆也。為,成也。”
25.算是;算作。
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嗟我婦子,曰為改歲,入此室處。”
孔穎達疏:“曰為改歲者,以仲冬陽氣始萌,可以為年之始。”
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今二子者,君生則縱其惑,死又益其侈,是棄君於惡也,何臣之為?”裴學海曰:“何臣之為,也是說棄君於惡者,不可以算作臣,並不是說沒有臣。”見《評高郵王氏四種·施訓不合》。
唐韓愈《與崔群書》:“僕自少至今,從事於往還朋友間一十七年矣,日月不為不久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一:“小二道:‘﹝焦大郎﹞有便有些產業,也不為十分富厚。’”清黃宗羲《明夷待訪錄·原君》:“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,比之如父,擬之如天,誠不為過也。”
26.是。
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余為伯儵,余,而祖也。”
漢劉向《說苑·辨物》:“其在鳥則雄為陽,雌為陰。”
前蜀毛文錫《醉花間》詞:“風搖玉珮清,今夕為何夕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青鳳》:“叟指婦雲:‘此為老荊。’”劉白羽《橫斷中原》:“兗州為戰國時代古城。”
27.如同;好像。
《呂氏春秋·慎人》:“道得於此,則窮達一也,為寒暑風雨之序矣。”
許維遹集釋:“為,猶如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閨情》詩之一:“寄松為女蘿,依水如浮萍。”
南朝陳徐陵《移齊文》:“為風為火,殪彼蒙沖;如霆如雷,擊其舟艦。”
唐杜甫《有懷臺州鄭十八司戶》詩:“昔如水上鷗,今為罝中兔。”
28.歸於;屬於。
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代、上黨不戰而已為秦矣。”
姚宏註:“為,猶屬也。”
《漢書·項籍傳》:“三年,羽數擊絕漢甬道,漢王食乏,請和,割滎陽以西為漢。”
唐韓愈《進士策問》之五:“及七君而天下為秦。使天下為秦者,商君也。”
29.使;致使。
《易·井》:“井渫不食,為我心惻。”
王弼註:“為,猶使也。”
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其為後世昭前之令聞也,使長監於世。”
韋昭註:“為,猶使也。”
三國魏阮籍《詠懷》之三九:“忠為百世榮,義使令名彰。”
《新唐書·吳兢傳》:“芟刈股肱,獨任胸臆,可為寒心。”
30.緣故。
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其好士則同,其所以好士之為則異。”
31.在比較句中作謂語動詞。含有“最”、“更”的意思。後面形容詞多為單音節。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禮之用,和為貴;先王之道,斯為美。”
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孝成許皇後》:“春秋二百四十二年,變異為眾,莫若日蝕大。”
唐李商隱《李賀小傳》:“所與遊者,王參元、楊敬之、權璩、崔植為密。”
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官政一》:“荒政之施,莫此為大。”
魯迅《墳·堅壁清野主義》:“誰能說‘有傷風化’情事,比高門大族為多呢?”
32.猴子。
《墨子·經說上》:“身處、誌往,存亡也。霍、為,性故也。賈、宜,貴賤也。”
譚戒甫註:“霍,鶴之省文。
《史記·衛世家》:‘懿公好鶴。’《左傳》作鶴。
《廣韻》:‘鶴,水鳥名。’《說文》:‘為,母猴也。’按古讀‘為’如‘訛’,聲轉即猴……蓋猴利於陵,鶴安於水,故曰性故。”
《墨子·經說下》:“為麋(同名)俱鬥,不俱二。”
高亨註:“《說文》:‘為,母猴也。’母猴謂獼猴也……猴與猴鬥,麋與麋鬥,此為麋俱鬥也。”
章炳麟《訄書·原人》:“其肖人形也,若禺與為也。”
33.副詞。猶將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夫民,生厚而利用,於是乎正德以幅之,使無黜嫚,謂之幅利。利過則為敗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克告於君,君為來見也。”
趙岐註:“君將欲來。”
《史記·白起王翦列傳》:“王翦曰:‘大王必不得已用臣,非六十萬人不可。’始皇曰:‘為聽將軍計耳。’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張邈傳》:“術若破備,則北連太山諸將,吾為在術圍中。”
34.副詞。猶豈。
《宋書·王微傳》:“長以太散為和羹,弟為不見之邪?”
35.介詞。被。
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:“戰而不克,為諸侯笑。”
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身客死於秦,為天下笑。”
宋劉子翬《兼道攜古墨來感作此》詩:“汗青得失更誰論,尤物競為人寶愛。”
王統照《霜痕·紀夢》:“她並沒為這秋日的風景引動。”
36.介詞。猶相。
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:“姚賈辭行,絕其謀,止其兵,與之為交以報秦。”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:“犀首與張壽為怨,陳需新入,不善犀首,因使人微殺張壽。”
王先慎集解:“為,猶相也。”
唐韓愈《送鄭尚書序》:“大府與之為讓,至一再,乃敢改服,以賓主見。”
清全祖望《梅花嶺記》:“吾誓與城為殉。”
37.介詞。猶於。在。
《晏子春秋·雜下十》:“為其來也,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。”
張純一校註引王引之曰:“為其來,於其來也。古者或謂於曰為,於猶為也。”
《韓非子·奸劫弒臣》:“適當世明主之意,則有直任布衣之士,立為卿相之處。”
唐陳鴻《長恨歌傳》:“由此一念,又不得居此。復墮下界,且結良緣。或為天,或為人,決再相見,好合如舊。”
38.連詞。如果。
《國語·晉語八》:“為此行也,荊敗我,諸侯必叛之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二:“為,猶如也。言如此行也,而荊敗我,則諸侯必叛之也。”
《列子·說符》:“孫叔敖疾,將死,戒其子曰:‘王亟封我矣,吾不受也。為我死,王則封汝。汝必無受利地!’”楊伯峻集釋引王引之曰:“為猶如也。”
漢劉向《說苑·君道》:“齊桓公問於寧戚曰:‘筦子今年老矣。為棄寡人而就世也,吾恐法令不行,人多失職,百姓疾怨,國多盜賊。’”
39.連詞。與;和。
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得之為有財,古之人皆用之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二:“為,猶與也……言得之與有財也。”
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:“屠耆單於使日逐王先賢撣兄右奧鞬王為烏藉都尉各二萬騎,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於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漢書十四》:“與為一聲之轉,故為有與義,與亦有為義。”
南朝齊王融《永明樂》詩之一:“長為南山固,永與朝日明。”
宋張實《流紅記》:“吾為祐之合,乃天也,非媒氏之力也。”
40.連詞。則,就。
《左傳·隱公四年》:“州籲未能和其民,厚問定君於石子。
石子曰:‘王覲為可。’”
《莊子·寓言》:“與己同則應,不與己同則反;同於己為是之,異於己為非之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二:“為,亦則也。”
41.連詞。表選擇。猶言還是,或者。
《後漢書·卓茂傳》:“人嘗有言部亭長受其米肉遺者,茂辟左右問之曰:‘亭長為從汝求乎?為汝有事囑之而受乎?’”南朝齊王融《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》:“豈薪槱之道未弘?為網羅之目尚簡?”
《景德傳燈錄·南嶽懷讓禪師》:“汝學坐禪,為學坐佛?”
42.助詞。用在句末,常與“何”、“奚”等相配合,表疑問或反詰。
《左傳·襄公十七年》:“親逐而君,爾父為厲。是之不憂,而何以田為?”
《三國誌·吳誌·太史慈傳》:“君為郡敗吾章,已得如意,欲復亡為?”宋梅堯臣《〈鬼火〉後》:“既雲血化,安有鬼為?”章炳麟《五無論》:“且人之在斯世也,若局形氣以為言,清淨染汙,從吾誌耳,安用效忠孝於宇宙目的為?”
43.助詞。表感嘆。
《論語·子張》:“叔孫、武孫毀仲尼,子貢曰:‘無以為也!’”
《史記·衛康叔世家》:“子路入,及門,公孫敢闔門,曰:‘毋入為也!’”
44.助詞。與“之”相配合。用作賓語提前的標誌。
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惟弈秋之為聽。”
三國魏劉劭《人物誌·材能》:“夫能之為言,已定之稱。”
唐韓愈《與孟東野書》:“各以事牽,不可合並,其於人人,非足下之為見,而日與之處,足下知吾心樂否也!”
45.助詞。附於某些表示程度的單音副詞後,加強語氣。
《漢書·王吉傳》:“﹝王吉﹞皆好車馬衣服,其自奉養極為鮮明,而亡金銀錦繡之物。”
宋羅燁《醉翁談錄·憲召王剛中花判》:“王剛中見其詩,甚為稱賞。”
清梁章鉅《歸田瑣記·閩蠻互稱》:“最為痛快,近人無以難之。”
沙汀《丁跛公》:“那些對他開玩笑的人,範圍是頗為寬廣的。”
46.助詞。附於某些單音形容詞後,構成表示程度、範圍的副詞。
《百喻經·五百歡喜丸喻》:“今復若能殺彼師子,為國除害,真為奇特。”
《西湖佳話·西泠韻跡》:“失者片時,得者千古,真不大為得計乎?”茅盾《客座雜憶》:“陳大為驚異,謂戀愛為當事雙方之自願,局外人何能擔保?”
47.姓。
漢有南郡太守為昆,見《廣韻·平支》引漢應劭《風俗通》。
II
wèi
ㄨㄟˋ
wèi
ㄨㄟˋ
〔《廣韻》於偽切,去寘,雲。〕
1.幫助。
《書·益稷》:“予欲宣力四方,女為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上》:“為,讀如相為之為。為,助也。言助君宣力於四方也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袁紹傳》:“侍中周毖、城門校尉伍瓊、議郎何顒等,皆名士也,卓信之,而陰為紹。”
唐白行簡《李娃傳》:“今備二載之用,且豐爾之給,將為其誌也。”
清李漁《奈何天·巧怖》:“等袁老爺回來,把我送上門去,我自有好話為你,或者連那場人命都解散了,也不可知。”
2.介詞。給;替。
《書·金縢》:“我其為王穆蔔。”
宋秦觀《踏莎行》詞:“郴江幸自繞彬山,為誰流下瀟湘去?”
《玉嬌梨》第四回:“一心隻想著為無嬌覓一佳婿,四下訪問,再無一人當意。”
巴金《大鏡子》:“我還要為各種各樣的人辦各種各樣的事,做各種各樣的工作。”
3.介詞。對;向。
《史記·張丞相列傳》:“鄧通既至,為文帝泣曰:‘丞相幾殺臣。’”晉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此中人語雲:‘不足為外人道也。’”唐韓愈《送陳秀才彤序》:“此豈非古人所謂可為智者道,難與俗人言者類邪?”郭沫若《北伐途次》十二:“擇生把另一個人為我介紹了,那便是第四軍的第一師師長陳銘樞。”
4.介詞。因為;由於。表示原因。
《左傳·成公九年》:“為歸汶陽之田故,諸侯貳於晉。”
唐李白《登金陵鳳凰臺》詩:“總為浮雲能蔽日,長安不見使人愁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五一回:“雷橫兄弟,他自犯了該死的罪,我因義氣放了他,出頭不得,上山入夥,我亦為他配在這裏。”
郭沫若《我的童年》第一篇一:“橋的南端有好幾家磨坊,為用水的關係在溪面上斜橫地砌就了一道長堤,把溪水歸引到一個水槽裏去。”
5.介詞。因而;因此。表結果。
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每至於族……視為止,行為遲,動刀甚微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然孔子脩道魯衛之間,教化洙泗之上,弟子不為變,當世不為治,魯國之削滋甚。”
明田汝成《西湖遊覽誌餘·委巷叢談》:“元大德十一年,杭州大飢,官設粥仙林寺中,飢民殍死,不為衰止。”
清秋瑾《紅毛刀歌》:“抽刀出鞘天為搖,日月星辰芒驟韜。”
6.介詞。為了。表示目的。
《詩·大雅·雲漢》:“何求為我,以戾庶正。”
朱熹集傳:“固非求為我之一身而已。”
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。”
唐杜甫《示從孫濟》詩:“所來為宗族,亦不為盤飧。”
茅盾《新疆風土雜憶》:“平常的集會,為節省時間,僅用漢維兩種語言。”
7.介詞。猶以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曹人兇懼,為其所得者,棺而出之。”
三國魏嵇康《釋私論》:“心有是焉,匿之以私;誌有善焉,措之為惡。”
8.通“謂”。說;告訴。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:“商臣聞之,未察也,乃為其傅潘崇曰:‘奈何察之也?’”王先慎集解:“為、謂字通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褒賢》:“季孟之權,三桓之富,不可及也,孔子為之曰‘微’。”
9.通“謂”。認為;以為。
《穀梁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孰為盾而忍弒其君者乎?”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春秋穀梁傳》:“為,猶謂也。”
宋蘇舜欽《京兆求罷表》:“眾謂當爾,臣為不然。”
10.通“謂”。稱為;叫做。
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。”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及生,名為政,姓趙氏。”
唐鄭棨《開天傳信記》:“上遂詔吳道玄、韋無忝、陳閎,令同制金橋圖……圖成,時為‘三絕’焉。”
茅盾《脫險雜記》二三:“天快黑的時候,到了一個小鎮,名為三棟。”
11.通“偽”。假裝;欺詐。
《詩·唐風·采苓》:“人之為言,茍亦無信。”
孔穎達疏:“人之詐偽之言。”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
鄭玄註:“佯不知。”
《漢書·淮南厲王劉長傳》:“欲如伍被計,使人為得罪而西。”
顏師古註引蘇林曰:“詐作得罪人而西也。”
12.通“訛”。教化;感化。
《書·梓材》:“王啟監,厥亂為民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下》:“為者,化之借字。為與化古皆讀若訛。”
《詩·小雅·天保》:“群黎百姓,遍為爾德。”
高亨註:“為,借為化。此二句言人民都被你的德行所感化。”
13.通“訛”。化育;化生。
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申命羲叔,居南交。便程南為,敬致。”
裴駰集解引孔安國曰:“為,化也。平序分南方化育之事,敬行其教,以致其功也。”按,《書·堯典》作“平秩南訛”。
陸德明釋文:“訛,五和反。”
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:“夏寒雨霜,甲子幹戊子,介蟲不為。”
莊逵吉註:“按為讀如訛。
《書》:‘平秩南訛。’訛,化也。亦古字讀用。
高義未晰。”按,高誘註:“不成為介蟲也。”
阅读:144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