沁
沁字的筆畫:7畫;
qìn
ㄑ〡ㄣˋ
〔《廣韻》七鴆切,去沁,清。〕
1.氣體、液體等滲入或透出。
唐唐彥謙《詠竹》:“醉臥涼陰沁骨清,石床冰簟夢難成。”
《宋史·河渠誌三》:“歲久堤岸怯薄,沁水透堤甚多,近鎮居民例皆移避。”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歸山》:“你看松陰低戶,沁的人心骨皆涼。”
吳運鐸《把一切獻給黨·第二次負傷》:“我恢復了知覺,額角上沁出細汗。”
2.汲(水)。
唐韓愈孟郊《同宿聯句》:“義泉雖至近,盜索不敢沁。”
魏懷忠註引孫汝聽曰:“不敢汲也。”
3.方言。頭向下垂。
《西遊記》第八一回:“呆子笑道:‘這是昨夜見沒錢的飯多吃了幾碗,倒沁著頭睡,傷食了。’”
4.方言。向水裡放。
5.猶胡說。
6.水名。發源於山西省沁源縣綿山,南流至河南省武陟縣南入黃河。
《漢書·地理誌上》:“上黨郡……泫氏楊谷,絕水所出,南至野王入沁。”參閱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山西一·封域》。
7.水名。
沁河。發源於河北省邯鄲之紫金山,北流入滏陽河。參閱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直隸六·廣平府》。
8.古州名。
隋置。州治在今山西省沁縣。參閱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山西五·沁州》。
阅读:297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