噤
噤字的筆畫:16畫;
jìn
ㄐ〡ㄣˋ
〔《廣韻》巨禁切,去沁,群。〕
〔《廣韻》渠飲切,上寢,群。〕
“吟”的被通假字。“金”的被通假字。
1.閉口。
《說文·口部》:“噤,口閉也。”
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十四·艷歌何嘗行》:“吾欲銜汝去,口噤不能開。”
唐杜甫《朱鳳行》:“側身長顧求其曹,翅垂口噤心勞勞。”
仇兆鰲註:“翅垂口噤,欲言不敢也。”
清和邦額《夜譚隨錄·倩兒》:“蘭驚仆於地,噤不能語。”
蕭三《片山潛的手》詩:“一個個噤著口,--有誰敢伸出頭?”
2.謂不能出聲或不許做聲。
明沈璟《義俠記·被盜》:“哭得我氣衰聲噤,恐傷親意偷悲喑。”
《明史·外國傳三·日本》:“終明之世,通倭之禁甚嚴,閭巷小民,至指倭相詈罵,甚以噤其小兒女雲。”
3.關閉;封閉。
《文選·潘嶽〈西征賦〉》:“有噤門而莫啟,不窺兵於山外。”
李善註:“《楚辭》曰:‘噤閉而不言。’然噤亦閉也。”
《太平天國軼聞》卷四:“劫深仙佛靈難救,山噤金銀氣不騰。”
4.因受寒或受驚而身體顫動。
唐李洞《寄太白隱者》詩:“開闢以來雪,為山長欠春。高遮辭磧雁,寒噤入川人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想了又想,心中火發,著實難熬。噤了一噤,把牙齒咬得趷趷的響。”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六一:“這不是豆漿,而是新的血液,使他渾身暖和,不再發噤。”
5.見“噤吟”。
阅读:126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