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
簡體應字的筆畫:7畫;繁體應字筆畫:17畫。
(應,應)
I
yīng
〡ㄥ
〔《廣韻》於陵切,平蒸,影。〕
1.應當,應該。
《詩·周頌·賚》:“文王既勤止,我應受之。”
毛傳:“應,當。”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風興雲蒸,事無不應。”
高誘註:“應,當也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一一九回:“大膽應無懼,雄心誓不回。”
魏巍《東方》第六部第十二章:“他覺得隻有這樣,才是一個共產黨員所應采取的行動。”
2.認為是;是。
《莊子·寓言》:“與己同則應,不輿己同則反。”
成玄英疏:“與己同見則應而為是。”
唐王維《偶然作》詩之六:“宿世謬詞客,前身應畫師。”
宋王安石《上巳聞苑中樂聲》詩:“更覺至尊思慮遠,不應全為拙倡優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九回:“不是當朝勳戚第,也應前代帝王家。”
3.所有,全部。
宋蘇轍《再論京西水櫃狀》:“應退出地皆撥還本主;應水占地皆以官地對還。”
清李漁《意中緣·悟作》:“老爺在書房有事,分付一應客到,不許亂傳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三九回:“凡一應事,都是他提著太太行,連老爺在家出外去的一應大小事,他都知道。”
4.副詞。表示動作、行為是立即進行的。相當於“很快”、“立即”。
漢王充《論衡·感虛》:“或時燕王好用刑,寒氣應至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華佗傳》:“若當灸,不過一兩處,每處不過七八壯,病亦應除。”
5.副詞。表示料想之詞。猶恐怕、大概。
南朝陳徐陵《走筆戲書應令》詩:“秋來應瘦盡,偏自著腰身。”
南唐李煜《虞美人》詞:“雕闌玉砌應猶在,隻是朱顏改。”
毛澤東《水調歌頭·遊泳》詞:“神女應無恙,當驚世界殊。”
6.副詞。猶曾;須。多與“不”或“未”連用。
唐吳融《風雨吟》:“尋常倚月復眠花,莫說斜風兼細雨,應不知天地造化是何物,亦不知榮辱是誰主。”
宋王安石《評定試卷》詩:“疑有高鴻在寥廓,未應回首顧張羅。”
宋蘇軾《水調歌頭·丙辰中秋作》詞:“不應有恨,何事偏向別時圓?”
7.猶顧,知。
宋陳師道《河上》詩:“還家慰兒女,歸路不應長。”
宋周紫芝《臨江仙·送光州曾使君》詞:“隻愁飛詔下青冥。不應霜塞晚,橫槊看詩成。”
8.通“膺”。當,判處。
《左傳·昭公二年》:“私欲養求,不給則應。”
杜預註:“所求不給,則應之以罪。”
《晏子春秋·外篇上一》:“不給則應。”
吳則虞集釋引於省吾曰:“應、膺古同字……此雲不給則膺懲之也。”
9.古國名。在今河南省魯山縣東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邘、晉、應、韓,武之穆也。”
杜預註:“四國皆武王子。
應國在襄陽城父縣西。”
10.姓。
II
yìng
〡ㄥˋ
〔《廣韻》於證切,去證,影。〕
1.受;接受。
《書·康誥》:“惟弘王應保殷民。”
孫星衍疏:“韋昭註《國語》曰:‘應,受也。’”
《管子·小匡》:“應公之賜,殺之黃泉,死且不朽。”
晉幹寶《晉紀·論晉武帝革命》:“為而不有,應而不求。”
唐韓愈《崔評事墓銘》:“自江南應節度使王棲曜命於鄜州。”
柯巖《奇異的書簡·東方的明珠二》:“隨後她應觀眾的要求,劈線給他們看。”
2.應聲,回答。
《莊子·列禦寇》:“或聘於莊子。
莊子應其使曰:‘子見夫犧牛乎?’”
《後漢書·齊武王縯傳》:“樊宏謂伯升曰:‘昔鴻門之會,範增舉玦以示項羽。今建此意,得無不善乎?’伯升笑而不應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六回:“由灑家叫喚,沒一個應。”
茅盾《林家鋪子》五:“‘嗯--’籌思了半晌,林先生勉強應著,臉色像是死人。”
3.應允;許諾。
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母謂阿女:‘汝可去應之。’”唐韓愈《祭裴太常文》:“贈必固辭,求無不應,孰雲具美,而不永年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九六回:“說是要救寶玉的命,諸事將就,自然應的。”
4.應和。
《易·乾》:“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”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與萬物回周旋轉,不為先唱,感而應之。”
宋王安石《詠風》:“誰遣汝而號,誰應汝而唱?”清洪昇《長生殿·重圓》:“珊珊步躡高霞唱,更泠泠節奏應宮商。”
5.響應。
《史記·呂太後本紀》:“朱虛侯欲從中與大臣為應。”
《周書·文帝紀下》:“先是河南豪傑多聚兵應東魏,至是各率所部來降。”
唐柳宗元《唐故特進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陽廟碑》:“裂裳而千裏來應,左袒而一呼皆至。”
6.符合;適應;順應。
《莊子·馬蹄》:“曲者中鉤,直者應繩。”
《藝文類聚》卷十八引南朝梁江淹《麗色賦》:“言必入媚,動必應規。”
宋曾鞏《光祿少卿晁公墓誌銘》:“閭丘夫人為身治家皆應儀度。”
明唐寅《筠隱記》:“筠之為物也,其圓應規,其直應矩。”
7.指照應。
宋姜夔《續書譜》:“草書之體……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,有起有應,如此起者當如此應,各有義理。”
8.應付;對付。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樞始得其環中,以應無窮。”
漢袁康《越絕書·外傳枕中》:“今諸侯之地,或多或少,彊弱不相當,兵革暴起,何以應之?”劉半農《學徒苦》詩:“復令前門應主顧,後門洗缶滌壺!”
9.支付;供給。
唐韓愈《潮州祭神文》之二:“農夫桑婦,將無以應賦稅,繼衣食也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六回:“但軍馬經過,卻望應些錢糧。”
10.感應;應驗。
《國語·越語下》:“天應至矣,人事未盡也,王姑待之。”
《後漢書·張奐傳》:“又大風雨雹,霹靂拔樹,詔使百僚各言災應。”
唐韓愈《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》詩:“潛心默禱若有應,豈非正直能感通。”
《元朝秘史》卷一:“也速該親家,原來你今日將這兒子來,應了我的夢,必是你乞顏人氏的吉兆。”
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三:“不能再讓朱半天糟蹋,要離開村子。現在真的應了歌子的調調了。”
11.迎擊。
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夫以蘇子之賢,將而應弱燕,燕必破矣。”
12.古樂器名。小鼓。
《詩·周頌·有瞽》:“應田縣鼓,鞀磬柷圉。”
毛傳:“應,小鞞也;田,大鼓也。”
《周禮·春官·笙師》:“笙師管教吹竽、笙、塤、籥、簫、篪、籧、管,舂牘、應、雅,以教祴樂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應,長六尺五寸,其中有椎。”
唐皮日休《九夏歌·祴夏》:“禮酒既竭,嘉賓既悅,應為之節。”自註:“應,樂器也。”
13.同“雁”。參見“應步”。
14.參見“應行”。
阅读:193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