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詞

簡體詞字的筆畫:7畫;繁體詞字筆畫:12畫。

(詞,詞)

ㄘˊ

〔《廣韻》似茲切,平之,邪。〕

1.言辭;文辭。

《公羊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《春秋》之信史也,其序,則齊桓、晉文;其會,則主會者為之也;其詞,則丘有罪焉耳。”
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一夜無詞、次日天早起來,與吳氏相見了。”

孫犁《秀露集·讀〈蒲柳人家〉》:“歷史最正直公平,不需要虛詞,更厭棄偽詞。”

2.訴訟。

明張居正《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》:“提學官巡歷所屬,凡貪汙官吏、軍民不法重情、及教官幹犯行止者,原係憲司,理當拏問,但不許接受民詞。”

3.指訟詞。

元無名氏《延安府》第一摺:“誰想俺小舅子打死兩箇人的命,那苦主要行詞告狀。”

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四回:“正值向知縣出門,就喊了冤,知縣叫補詞來。”參見“詞訟”。

4.藉口;理由。

宋蘇舜欽《上京兆杜公書》:“況忠臣雖在畎畝,不忘其君,無以疏外為詞。”

明王瓊《雙溪雜記》:“嘉靖三年八月,深入甘州寇掠,以殺降為詞,攻破堡砦,屠戮人民,其禍甚慘。”

申伯純《記“西安事變”》:“後來,他又以居間調停為詞,主張把蔣介石送到太原。”

5.語言組織中的基本單位,能獨立運用,具有聲音、意義和語法功能。
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人生識字胡塗始》:“他們學話的時候,沒有教師,沒有語法教科書,沒有字典,隻是不斷的聽取,記住,分析,比較,終於懂得每個詞的意義。”

6.舊時亦專指語助詞、虛詞。

五代徐鍇《〈說文繫傳〉通論》:“惟也,思也,曰也,合也,斯也,若此之類皆詞也。語之助也。”

呂叔湘《語文常談·“詞”的今昔》:“古時候所謂‘詞’是虛字的意思。用做語言單位的名稱,好像是從章士釗的《中等國文典》開始。”

7.文體名。古代樂府詩體的一種。

唐元稹《樂府古題序》:“是後,詩之流為二十四名:賦、頌、銘……曲、詞、調,皆詩人六義之餘,而作者之旨。”

宋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體》:“曰詞,《選》有漢武《秋風詞》,樂府有《木蘭詞》。”

8.文體名。按譜填寫,可合樂歌唱,淵源於南朝,始於唐,盛於宋的一種詩體。亦稱“詩餘”、“長短句”。

宋蘇軾《與蔡景繁書》之四:“頒示新詞,此古人長短句詩也。”
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詞曲上·結構》:“填詞一道,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,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詞曲擅長,遂能不泯國事者。”

姚華《論文後編·目錄下》:“曲與詞同源,詞者詩之餘,曲者詞之餘也。”

9.文體名。泛指戲劇、講唱、歌曲等藝術中的語言、文字部分。

毛澤東《堅持艱苦奮鬥,密切聯繫群眾》:“有一齣戲,叫《林沖夜奔》,唱詞裏說:‘男兒有淚不輕彈,隻因未到傷心處。’”

《新觀察》1983年第19期:“原來,咱們天天哼哼的《漁光曲》,就是他愛人安娥寫的詞。”

10.通“辭”。告別。

《楚辭·劉向〈九嘆·思古〉》:“乘白水而高騖兮,因徒弛而長詞。”

王逸註:“言己恐登階被害,欲乘白水高馳而遠遊,遂清潔之誌,因徙弛卻退而長訣也。”

11.通“辭”。違戾。參見“詞向”、“詞乖”。

12.通“嗣”。承繼。

《釋名·釋典藝》:“詞,嗣也。”參見“詞訓”。

阅读:1929

●詞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