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
若字的筆畫:8畫;
I
ruò
ㄖㄨㄛˋ
〔《廣韻》而灼切,入藥,日。〕
1.順;順從。
《書·說命中》:“明王奉若天道,建邦設都。”
《穀梁傳·莊公元年》:“不若於道者,天絕之也。”
範寧註:“若,順。”
宋蘇軾《與張朝請書》之一:“旦夕西去,回望逾遠,後會無期,惟萬萬若時自重。”
明呂坤《說天》:“雨暘時若,善也。”
2.善;和善。
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故民入川澤山林,不逢不若,魑魅罔兩,莫能逢之。”
《商君書·慎法》:“外不能戰,內不能守,雖堯為主不能以不臣諧所謂不若之國。”
《漢書·禮樂誌》:“神若宥之,傳世無疆。”
顏師古註:“若,善也。”
3.選擇。
《國語·晉語二》:“夫晉國之亂,吾誰使先若二公子而立之,以為朝夕之急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國語二》:“若者,擇也。”
4.如;像。
《書·盤庚上》:“若網在綱,有條而不紊;若農服田力穡,乃亦有秋。”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凡有四端於我者,知皆擴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達。”
唐顧況《棄婦詞》:“相思若循環,枕席生流泉。”
明張居正《江陵救時之相論》:“功可以竊,而罪可以諉,莫閣臣若。”
朱自清《“海闊天空”與“古今中外”》:“在這樣的天地的全局裏,地球已若一微塵人更數不上了,隻好算微塵之微塵吧!”
5.及得上,比得上。
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?”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吾有所善者皆疏,同產處臨菑,善為方,吾不若,其方甚奇,非世之所聞也。”
金王若虛《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》:“凡得一職,必先審問其同僚者何如人,問其不能而不己若也,則幸而喜。”
6.至,到。
《書·召誥》:“越五日甲寅,位成。若翼日乙卯,周公朝至於洛。”
《國語·晉語五》:“病未若死,祇以解誌。”
7.等同;一致。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布帛長短同,則賈相若;麻縷絲絮輕重同,則賈相若。”
《戰國策·楚策一》:“此蒙穀之功,多與存國相若。”
宋李綱《邀說十議·議國是》:“然以今日國勢揆之,靖康之初,其不相若遠甚。”
8.你(的);你們(的)。
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一若誌,無聽之以耳,而聽之以心。”
《莊子·寓言》:“若向也俯而今也仰,向也括而今也被髮。”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趙見我走,必空壁逐我,若疾入趙壁,拔趙幟,立漢赤幟。”
唐韓愈《月池》詩:“若不妒清妍,卻成相映燭。”
清龔自珍《餺飥謠》:“呼兒語若:後五百歲,俾飽而玄孫。”
9.他(的);他們(的)。
《書·召誥》:“今王嗣受其命,我亦惟茲二國命,嗣若功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七:“若,其也。嗣其功者,嗣二國之功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貴直論》:“殷有比幹,吳有子胥,齊有狐援,已不用若言,又斮之東閣。”
漢王充《論衡·刺孟》:“欲使仲子處於陵之地,避若兄之宅,吐若兄之祿,耳聞目見,昭晰不疑,仲子不處不食明矣。”
清劉大櫆《胡母謝太孺人傳》:“若方在童稚時,受母氏之笞督,至今猶慄慄危懼。”
10.如此;這樣的。
《書·大誥》:“爾丕克遠省,爾知寧王若勤哉!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以若所為,求若所欲,猶緣木而求魚也。”
焦循正義:“若,如此也。”
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君若謹行,常在朕躬。”
宋萬俟雅言《尉遲杯慢·李花》詞:“雪魄未應若,況天賦標艷仍綽約。”
11.這;這個。
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君子哉若人!尚德哉若人!”
《呂氏春秋·振禮》:“為天下之長患,致黔首之大害者,若說為深。”
宋趙與時《賓退錄》卷二:“今之業文好古之士至鮮,且不張,茍遺若人,其學益衰矣。”
12.哪。
唐李賀《南園》詩之五:“請君暫上淩煙閣,若個書生萬戶侯?”清李漁《蜃中樓·抗姻》:“試問俺是誰家的媳婦,他是若個的兒夫?”
13.怎麽;怎樣。
《南齊書·王敬則傳》:“我昔種楊柳樹,今若大小?”唐杜荀鶴《春宮怨》詩:“承恩不在貌,教妾若為容?”元關漢卿《調風月》第一摺:“覷了他兀的模樣,這般身分,若脫過這好郎君?”
14.好像;似乎。
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“若聞蔡將先衛,信乎?”
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:“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,若雲‘見天子’。”
唐韓愈《秋懷詩》之八:“鳴聲若有意,顛倒相追奔。”
清黃宗羲《冬青引註題辭》:“余曾註謝臯羽《西臺慟哭記》,以未得見張孟兼註為恨,曹叔則出其註示之,則頗疏誕,余之註若未可廢也。”
15.乃;就。
《書·秦誓》:“日月逾邁,若弗雲來。”
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必有忍也,若能有濟也。”
韋昭註:“若,猶乃也。”
清黃宗羲《張元岵先生墓誌銘》:“上天之意:視斯民之困苦,若不得不雨;視士大夫之驕奢,若不可雨,其徘徊於兩歧之間乎?”
16.連詞。假如,如果。
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若我往,晉必患我,誰為之貳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史傳》:“若任情失正,文其殆哉!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六回:“若做了官就不得見面,這官就不做他也罷!”老舍《黑白李》:“這個人若沒有好朋友,是一天也活不了的。”
17.連詞。至於。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。
《左傳·哀公十四年》:“臣之罪大,盡滅桓氏可也。若以先臣之故,而使有後,君之惠也。若臣,則不可以入矣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若民,則無恒產,因無恒心。”
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若至近世,操行不軌,專犯忌諱,而終身逸樂,富厚累世不絕。”
18.連詞。或;或者。
《儀禮·公食大夫禮》:“魚腸胃倫膚若九,若十有一,下大夫則若七若九。”
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諸將以萬人若以一群降者,封萬戶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求自試表》:“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,若東屬大司馬統偏師之任。”
宋歐陽修《六一筆記·鍾莛說》:“以木若泥為鐘則無聲,聲果在虛器之中乎?”
19.連詞。和,及。
《書·召誥》:“拜手稽首,旅王若公。”
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願取吳王若將軍頭,以報父之仇。”
元揭傒斯《純德先生〈梅西集〉序》:“其行也,集先生之詩若文若幹卷,曰《梅西集》,屬余序。”
茅盾《子夜》一:“祖若父兩代侍郎,皇家的恩澤不可謂不厚,然而吳老太爺那時卻是滿腔子的‘革命’思想。”
20.連詞。而;而且。
《書·金縢》:“予仁若考,能多材多藝,能事鬼神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上》引王念孫曰:“考、巧古字通,若、而語之轉。予仁若考者,予仁而巧也。”
《楚辭·招魂》:“肥牛之腱,臑若芳些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餘編·楚辭》:“臑,熟也;若,猶而也;言既熟而且芳也。”
清陳康祺《郎潛紀聞》卷七:“聖祖臨雍勸講,於什百詞臣中簡一人焉為天下師,不次超遷,若以為非苑莫屬也。”
21.連詞。然後。
《管子·海王》:“今鐵官之數曰:一女必有一鍼、一刀,若其事立;耕者必有一耒、一耜、一銚,若其事立;行服連軺輦者,必有一斤、一鋸、一錐、一鑿,若其事立;不爾而成事者,天下無有。”
22.助詞。形容詞詞尾。
《易·離》:“出涕沱若,戚嗟若。”
孔穎達疏:“若,是語辭也。”
《詩·衛風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葉沃若。”
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於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
唐劉兼《送文英大師》詩:“山群披風方穆若,花時分袂更淒然。”
23.助詞。表示語氣。
《書·文侯之命》:“汝多修扞我於艱,若汝予嘉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七引王念孫曰:“若,詞之‘惟’也。”
《楚辭·九歌·山鬼》:“若有人兮山之阿,被薜荔兮帶女蘿。”
唐韓愈《徐偃王廟碑》:“乃命因故為新,眾工齊事,惟月若日,工告訖功。”
24.海神名。
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歎。”
25.香草名。即杜若。
《楚辭·九歌·雲中君》:“浴蘭湯兮沐芳,華采衣兮若英。”
漢司馬相如《子虛賦》:“其東則有惠圃衡蘭,芷若射幹。”
唐李嶠《二月奉教作》詩:“和風泛紫若,柔露濯青薇。”
26.靈木。
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“西望大澤,後稷所潛也;其中多玉,其陰多榣木之有若。”
《屍子》卷下:“大木之有奇靈者為若。”
27.姓。
漢代有若章。
II
rě
ㄖㄜˇ
〔《廣韻》人者切,上馬,日。〕
1.見“般若”。
2.見“若幹”。
阅读:308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