器
器字的筆畫:16畫;
qī
ㄑ〡
〔《廣韻》去冀切,去至,溪。〕
1.用具;器具。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備物致用,立成器以為天下利。”
《漢書·公孫弘傳》:“不作無用之器,即賦斂省。”
唐韓愈《原道》:“工之家一,而用器之家六。”
宋何薳《春渚紀聞·古聲遺制》:“余謂古聲之存於器者,唯琴音中時有一二。”
清徐釚《遊鼓山記》:“更滌器,坐蒲團細酌。”
柯巖《奇異的書簡·她愛--祖國的明天》:“看著一棵小樹長大成材,一塊頑石雕琢成器,能在人心裏引起多少美感,增添多少力量!”
2.古代標誌名位、爵號的器物。
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唯器與名,不可以假人。”
杜預註:“器,車服。”
《後漢書·來歙傳》:“愚聞為國者慎器與名,為家者畏怨重禍。”
3.指官職、爵位。
《續資治通鑒·宋寧宗慶元四年》:“金監察禦史路鐸,劾參知政事楊伯通引用鄉人李浩,以公器結私恩。”
4.指寶器。鼎彜等傳國之重器。亦指政權。
《易·序卦》:“主器者莫若長子,故受之以《震》。”
宋王應麟《困學紀聞·評文》:“建儲非以私親,蓋明萬世之統;主器者莫若長子,茲本百王之謀。”
5.指軀體或器官。
《文選·潘嶽〈馬汧督誄〉》:“哀哀建威,身伏斧質;悠悠烈將,覆軍喪器。”
呂延濟註:“周處為建威將軍,與羌苦戰不利,身沒於戰場。”
《百喻經·搆驢乳喻》:“其中有捉頭者,有捉耳者,有捉尾者,有捉腳者,復有捉器者。”
郁達夫《過去》:“聽說有呼吸器病的人,欲情最容易奮興,這大約是真的。”
6.指有形的具體事物。與“道”相對。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。”
孔穎達疏:“道是無體之名,形是有質之稱。”
唐柳宗元《守道論》:“官也者,道之器也。”
清王夫之《周易外傳·繫辭上傳二》:“無其器則無其道,人鮮能言之,而固其誠然者也。”
7.指外形。
清曾國藩《聖哲畫像記》:“昔在漢氏,若武梁祠、魯靈光殿,皆圖畫偉人事蹟,而《列女傳》亦有畫像,感發興起,由來已舊。習其器矣,進而索其神,通其微,合其莫,心誠求之,仁遠乎哉!”
8.度量;胸懷。
《論語·八佾》:“管仲之器小哉。”
宋範仲淹《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》:“蓋先生之心,出乎日月之上;光武之器,包乎天地之外。”
宋蘇軾《除範純仁守尚書右僕射制》:“器遠任重,才周識明。”
9.猶性。本性。
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善且由弗為,況不善乎,此全其天器者。”
高誘註:“器,猶性也。
孟子曰:‘人性善。’故曰全其天性。”
10.才能;能力。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瘖、聾、跛躄、斷者、侏儒、百工,各以其器食之。”
鄭玄註:“器,能也。”
清顧炎武《日知錄·保舉》:“若指瑕掩善,則朝無可用之人;茍隨器授任,則世無可棄之士。”
11.比喻人才。
《老子》:“大器晚成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正郭》:“嵇生以為太原郭林宗竟不恭三公之命,學無不涉,名重於往代,加之以知人,知人則哲,蓋亞聖之器也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十一回:“此子長成,必當代之偉器也。”
巴金《春》八:“陳家姑少爺不成器,在外頭鬧得不成話,好多人都曉得。”
12.器重,重視。
《漢書·翟方進傳》:“丞相官缺,群臣多舉方進,上亦器其能,遂擢方進為丞相。”
宋王讜《唐語林·賞譽》:“白敏中在郎署,未有知者。雖李衛公器之,多所延譽,然而無資用以奉僚友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青娥》:“會秦中歐公宰是邑,見生文,深器之。”
13.謂量材使用。
《論語·子路》:“說之不以道,不說也;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”
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:“度才而官之。”
14.指使其才為人所用。
晉皇甫謐《高士傳·莊周》:“莊周者,宋之蒙人也,少學老子,為蒙縣漆園吏,遂遺世自放不仕,王公大人皆不得而器之。”
15.指國家的賦役。
《管子·乘馬》:“諸侯之地千乘之國者,器之制也。”
阅读:167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