絕長補短
【成語】:絕長補短
【拼音】:jué cháng bǔ duǎn
【出處】:戰國·鄒·孟軻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今滕,絕長補短,將五十裏也,猶可以為善國。”
【示例】:而比新昌、蕭山相去不遠,~,兩縣當六縣四分之一。 ★宋·朱熹《奏救荒事宜狀》
【近義詞】:斷短續長、截長補短、裒多益寡
【反義詞】: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賓語;比喻用長處補短處
【成語故事】:戰國時期,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,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,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,還要他截長補短,發揮地區優勢,以仁政來治理天下,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。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,隻是微笑應付
(絕長補短,絕長補短)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今滕絕長補短,將五十裏也,猶可以為善國。”
趙岐註:“滕雖小,其境界長短相補,可得大五十裏子男之國也。”亦作“絕長繼短”、“絕長續短”。
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今楚國雖小,絕長續短,猶以數千裏,豈特百裏哉?”後常用為移多補少、以有餘補不足之義。
阅读:148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