項莊舞劍, 意在沛公
(項莊舞劍,意在沛公,項莊舞劍,意在沛公)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範增起,出召項莊,謂曰:‘君王為人不忍,若入前為壽,壽畢,請以劍舞,因擊沛公於坐,殺之’……項莊拔劍起舞,項伯亦拔劍起舞,常以身翼蔽沛公,莊不得擊。於是張良至軍門,見樊噲。
樊噲曰:‘今日之事何如?’良曰:‘甚急。今者項莊拔劍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’”後用為典故。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,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。
梁啟超《樂利主義泰鬥邊沁之學說·邊沁之政法論》:“此邊沁氏政法論之大概也。要之邊氏著書雖數十種,其宗旨無一不歸於樂利主義,如項莊舞劍,意在沛公。”亦作“項莊舞劍,誌在沛公”。
《大馬扁》第四回:“在康有為之意,誌在成各(余成各),如項莊舞劍,誌在沛公,今見成各動也不動,已自愧悔。”亦省作“項莊舞劍”。
清劉坤一《致張香濤書》:“﹝定興﹞乃於署督篆任內,奏參銀元局及淮山鹽務,牽涉敝署,不無激射之詞,論者謂為項莊舞劍,而弟因未嘗稍存芥蒂也。”
阅读:113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