臣
臣字的筆畫:6畫;
chén
ㄔㄣˊ
〔《廣韻》植鄰切,平真,禪。〕
1.戰俘。
《禮記·少儀》:“臣則左之。”
鄭玄註:“臣,謂囚俘。”
孔穎達疏:“臣,謂征伐所獲民虜者也。”
楊樹達《臣牽解》:“臣之所以受義於牽者,蓋臣本俘虜之稱……蓋囚俘人數不一,引之者必以繩索牽之,名其事則曰牽,名其所牽之人則曰臣矣。”
2.奴隸,奴僕。
郭沫若《奴隸制時代·駁〈實庵字說〉》:“更具體的說時,臣是家內奴隸。”參見“臣妾”。
3.國君所統屬的民眾。
《書·泰誓上》:“受有臣億萬,惟憶萬心;予有臣三千,惟一心。”
《詩·小雅·北山》:“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。”
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在國曰市井之臣,在野曰草莽之臣,皆謂庶人。”
4.君主制時代的官吏。
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故仕於公曰臣。”
《左傳·襄公九年》:“君明臣忠,上讓下競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五回:“朕承祖宗鴻業,寤寐求賢,以資治道。朕聞師臣者王,古今通義也。”參見“臣工”。
5.臣對君的自稱。
《國語·晉語七》:“悼公使張老為卿,辭曰:‘臣不如魏絳。’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仲尼之徒,無道桓文之事者,是以後世無傳焉。臣未之聞也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一回:“目今天災盛行,軍民塗炭,日夕不能聊生。以臣愚意:要禳此災,可宣嗣漢天師星夜臨朝。”
6.君王對父母、祖先、天地等的自稱。
《史記·外戚世家》:“太後曰:‘帝倦矣,何從來?’帝曰:‘今者至長陵得臣姊,與俱來。’”唐李德裕《武宗改名告天地文》:“臣纘丞丕緒,勵翼七年,不敢怠荒,以思無逸。”
宋周密《武林舊事·慶壽冊寶》:“皇帝北向再拜,奏起居,致詞曰:‘臣某稽首言:伏惟太上皇帝陛下,壽同天永,德與日新。’”
7.古人表示謙卑的自稱,多見於秦漢以前。
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臣少好相人。”
裴駰集解引張晏曰:“古人相與語,多自稱臣,自卑下之道,若今人相與語皆自稱僕。”
宋張淏《雲谷雜記》卷二:“古者稱臣,蓋示謙卑而已,上下通行,不特稱於君上之前也……自唐以來,惟君上以呼臣,庶士大夫不復敢以相稱謂矣。”
清袁枚《隨園隨筆·古無格式忌諱》:“樊噲見淮陰侯稱臣,樊於期見荊軻稱臣。”
8.今亦偶用以自稱,有調侃意。
魯迅《集外集拾遺·〈報載患腦炎戲作〉詩》:“橫眉豈奪蛾眉冶,不料仍違眾女心;詛咒而今翻異樣,無如臣腦故如冰。”
9.泛指物的配屬。
《易·蹇》:“王臣蹇蹇,匪躬之故。”
虞翻註:“觀乾為王,坤為臣。”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宮為君,商為臣。”
漢班固《白虎通·日月》:“日為君,月為臣也。”
10.盡臣的本分。
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公曰:‘善哉!信如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,雖有粟,吾豈得而食諸?’”三國蜀諸葛亮《西戎》:“地廣形險,俗負彊很,故人多不臣。”
宋蘇洵《上韓舍人書》:“而大者又有二虜之不臣,天子震怒,大臣憂恐。”
11.以之為臣;役使。
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故王臣公,公臣大夫,大夫臣士,士臣皁,皁臣輿,輿臣隸,隸臣僚,僚臣僕,僕臣臺。”
孔穎達疏:“此雲王臣公者,謂上以下為臣。”
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,臣恐有後患。”
漢劉向《新序·節士》:“天子不得而臣也,諸侯不得而友也。”
12.用同“承”。承認。
《新唐書·狄仁傑傳》:“會為來俊臣所構,捕送制獄。於時,訊反者一問即臣,聽減死。”按,《舊唐書》本傳作“時一問即承者例得減死,來俊臣逼脅仁傑,令一問承反。”
宋樂史《太平寰宇記·西戎四·何國》:“亦有牢獄,推事之時,以水灌鼻,再灌,不臣即放。”
13.姓。
唐有臣悅。
阅读:202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