朗朗

ok8.org > 詞典 > 朗朗

1.明亮貌。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容止》:“時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懷。”

唐張籍《關山月》詩:“秋月朗朗關山上,山中行人馬蹄響。”

清龔自珍《宥情》:“異哉!其心朗朗乎無滓,可以逸塵埃而登青天。”

袁鷹《十月長安街》詩:“曈曈紅日,朗朗乾坤,萬裏長空,寬廣大道。”

2.形容聲音清晰響亮。

唐韓愈《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吳郎中》詩:“朗朗聞街鼓,晨起似朝時。”

《醒世恒言·馬當神風送滕王閣》:“惟有王勃端坐船上,毫無懼色,朗朗讀書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八二回:“寶玉把這章先朗朗的念了一遍。”

茅盾《子夜》四:“那位青年的聲音朗朗地在紛呶的詛罵中響了起來。”

3.清晰貌。

陳衍《元詩紀事·陳有定》:“閩部疏建寧行都司,是元陳平章有定開府。極宏麗,初以鼓樓為門,今移入二百步許,猶朗朗可觀。”

艾蕪《山野》第二部十:“樹梢樹身先前清疏有致,朗朗可望的,現已抹起一些煙霧,顯得迷蒙了。”

4.明白,瞭解。

清周亮工《書戚三郎事》:“戚心獨朗朗,念虔事帝,得死楹下足矣。”

5.高峻貌。

唐張說《同皇太子過荷恩寺》詩:“朗朗神居峻,軒軒瑞像威。”

阅读:1153

●朗朗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