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
壹字的筆畫:12畫;
I
yī
〡
〔《廣韻》於悉切,入質,影。〕
1.表示數量、次數。
《詩·召南·騶虞》:“彼茁者葭,壹發五豝。”
《儀禮·聘禮》:“公於賓壹食再饗。”
鄭玄註:“古文壹皆為一。”
宋洪邁《容齋五筆·一二三與壹貳三同》:“古書及漢人用字,如一之與壹,二之與貳,三之與三,其義皆同。”
2.專一。
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今王室亂,單旗、劉狄,剝亂天下,壹行不若。”
杜預註:“壹,專也。”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誌壹則動氣,氣壹則動誌也。”
朱熹集註:“壹,專一也。”
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故好書者眾矣,而倉頡獨專者,壹也。好稼者眾矣,然後稷獨傳者,壹也。”
宋葉適《厲領衛墓誌銘》:“然使君致其壹於進士,何患不如武舉所得,褒衣大帶,常幄中之論,無冒十死九生之危,夷俟而訾其缺!”清唐甄《潛書·居山》:“不寓於山水而壹於山水,則喬林幽谷,猶之城郭市廛也。”
3.統一;一致。
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六物不同,民心不壹。”
《商君書·壹言》:“國務壹,則民應用。”
漢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同衡律而壹軌量,齊急舒於寒燠。”
宋曾鞏《賀克伏交阯表》:“鬯聲教於四方,壹書文於萬國。”
4.皆;一概;一律。
《禮記·三年問》:“故先王焉為之立中制節,壹使足以成文理,則釋之矣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壹灑之,如之何則可?”
《漢書·毋將隆傳》:“大司農錢自乘輿不以給共養,共養勞賜,壹出少府。”
《資治通鑒·漢昭帝元鳳四年》:“時政事壹決大將軍光;千秋居丞相位,謹厚自守而已。”
《明史·王家彥傳》:“惟稍寬文網,壹令撫綏,盜之聚者可散,散者可不復聚。”
5.一樣;等同;同一。
《左傳·昭公十年》:“佻之謂甚矣,而壹用之,將誰福哉!”杜預註:“壹,同也。”
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:父生之,師教之,君食之,非父不生,非食不長,非教不知,生之族也,故壹事之。”
6.均衡;穩定。
《國語·晉語七》:“惇惠者教之,則遍而不倦;文敏者導之,則婉而入;果敢者諗之,則過不隱;鎮靜者修之,則壹。”
韋昭註:“壹,均一也。”
7.一旦;一經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夫謀而鮮過、惠訓不倦者,叔向有焉,社稷之固也。猶將十世宥之,以勸能者。今壹不免其身,以棄社稷,不亦惑乎?”
8.的確,實在。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孔子過泰山側,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。夫子式而聽之,使子路問之曰:‘子之哭也,壹似重有憂者?’”孔穎達疏:“壹者,決定之辭也。”
漢東方朔《答客難》:“蘇秦張儀,壹當萬乘之主,而身都卿相之位,澤及後世。”
唐韓愈《閔己賦》:“下土茫茫其廣大兮,餘壹不知其可懷。”
9.稍;暫。
《楚辭·遠遊》:“順凱風以從遊兮,至南巢而壹息。”
《後漢書·張奐傳》:“父母朽骨,孤魂相託,若蒙矜憐,壹惠咳唾,則澤流黃泉,施及冥寞,非奐生死所能報塞。”
宋葉適《故樞密參政汪公墓誌銘》:“高宗厭戎馬久,思壹休息,即定和親,罷諸將兵。而名士大夫,皆謂父兄仇未報,兵未當罷。”
10.助詞。用以加強語氣。
《漢書·遊俠傳·原涉》:“尹君,何壹魚肉涉也!”
II
yīn
〡ㄣ
〔《字彙》伊真切〕
見“壹鬱”。
阅读:186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