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
簡體離字的筆畫:10畫;繁體離字筆畫:18畫。
(參見離)
I
lí
ㄌ〡ˊ
同“離”。
II
lì
ㄌ〡ˋ
同“離”。
III
lì
ㄌ〡ˋ
同“離”。
IV
l·
ㄌ〡ˇ
同“離”。
V
chī
ㄔ
同“離”。
VI
g·
ㄍㄨˇ
同“離”。
簡體離字的筆畫:10畫;繁體離字筆畫:18畫。
(離,離)
I
lí
ㄌ〡ˊ
〔《廣韻》呂支切,平支,來。〕
亦作“離”。
1.鳥名。離黃,即黃鸝。
《說文·隹部》:“離,離黃,倉庚也。鳴則蠶生。”
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“有鳴倉庚”毛傳“倉庚,離黃也。”
唐陸德明釋文:“離,本又作鵹、作鸝。”
2.靈鳥名。長離,即鳳。比喻才華出眾的人。
《文選·傅鹹〈贈何劭王濟〉詩》:“雙鸞遊蘭渚,二離揚清暉。”
李善註:“鸞、離,喻王何也。蘭、渚,喻中書也。
《漢書》曰:‘長麗前掞光耀明。’臣瓚曰:長離,靈鳥也。二離,日月也。”
元李冶《敬齋古今黈》卷七:“善既以離為靈鳥,而又以為日月,何也?揣鹹詩意,靈鳥為得。”參見“長離”。
3.離開;分開。
《墨子·辭過》:“男子離其耕稼而脩刻縷,故民飢。”
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神大用則竭,形大勞則敝,形神離則死。”
唐錢起《鑾駕避狄歲寄別韓雲卿》詩:“關山慘無色,親愛忽驚離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七回:“我們且離了這個地方,外面見見天光,可好不好?”
4.逃脫;避開。
《後漢書·劉盆子傳》:“必欲殺盆子以塞責者,無所離死。”
李賢註:“離,避也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陳思王植傳》:“茍吉專其位,兇離其患者,異姓之臣也。”
唐韓愈《東都遇春》詩:“幸蒙東都官,獲離機與阱。”
5.整體分成若幹部分;離散。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夫吳民離矣,體有所傾,譬如群獸然,一個負矢,將百群皆奔,王其無方收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決勝》:“勝失之兵,必隱必微,必積必摶……積則勝散矣,摶則勝離矣。”
陳奇猷集釋引畢沅曰:“摶之義為專壹,正與分散相反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七啟》:“累如叠穀,離若散雪。”
晉郭璞《山海經圖贊·王予夜屍》:“予夜之屍,體分成七,離不為疏,合不為密,茍以神禦,形歸於一。”
6.指離散者。
晉孫楚《為石仲容與孫皓書》:“收離聚散,鹹安其居,民庶悅服,殊俗款附。”
7.離間。
《莊子·漁父》:“析交離親謂之賊。”
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﹝秦王﹞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……離其君臣之計,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後。”
晉陸機《漢高祖功臣頌》:“規主於足,離項於懷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二:“我軍又縱反間離其黨,吳應麒以疑殺數將。”
8.指離婚。
曹禺《雷雨》第一幕:“這次回來,你媽要還是那副寡婦臉子,我就當你哥哥的面上不認他,說不定就離了。”
9.距離;相距。
《水滸傳》第十九回:“離這裏還有多少路?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回:“這離三月裏也快了。”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十四:“對國事……他總以為都離他很遠,無須乎過問。”
10.分析。
《韓非子·揚權》:“彼自離之,吾因以知之。”
陳奇猷集釋引舊註:“離,謂分析其所言。”
宋王禹偁《前普州刺史康公預撰神道碑》:“大率平蜀之功,公居第一。離而辯之,其功有五。”
11.開;裂。
《文選·張衡〈思玄賦〉》:“離朱脣而微笑兮,顏的礫以遺光。”
李善註:“離,開也。”
《文選·陸機〈吊魏武帝文〉》:“夫日蝕由乎交分,山崩起於朽壤,亦雲數而已矣,然百姓怪焉者,豈不以高明之質而不免卑濁之累,居常安之勢而終嬰傾離之患故乎?”李周翰註:“終嬰傾離之患,謂崩也。”
唐韓愈《讀〈荀〉》:“離於道者黜去之,合於道者著之。”
宋蘇軾《上知府王龍圖書》:“故夫庚子之小變,起於兵離,而甲午之大亂,出於民怨。”
12.背離;違背。
《書·仲虺之誥》:“德日新,萬邦惟懷;誌自滿,九族乃離。”
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,而遠者距違。”
韋昭註:“離,畔也。”
13.斷絕。
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則是我離秦而攻楚也,兵必有功。”
郭希汾詳註:“離,絕也。絕秦楚之交也。”
14.割;分割。
《儀禮·士冠禮》:“離肺,實於鼎。”
鄭玄註:“離,割也。割肺者,使可祭也,可嚌也。”
《莊子·外物》:“任公子得若魚,離而臘之。”
成玄英疏:“若魚,海神也。海神肉多,分為脯臘。”
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隰子歸,使人伐之,斧離數創。”
王先慎集解:“離,割也。”
15.經歷;經過。
《詩·小雅·小明》:“二月初吉,載離寒暑。”
鄭玄箋:“乃以二月朔日始行至今,則更夏暑冬寒矣。”
孔穎達疏:“二月初朔之吉日始行至於今,則離歷其冬寒夏暑矣。”
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:“近不過旬月之役,遠不離二時之勞。”
顏師古註:“離,歷也。”
南朝梁任昉《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》:“閉門荒郊,再離寒暑。”
16.遭受;遭遇。後多作“罹”。
《易·小過》:“弗遇過之,飛鳥離之。”
孔穎達疏:“以小人之身,過而弗遇,必遭羅網,其猶飛鳥,飛而無託,必離矰繳。”
漢揚雄《劇秦美新》:“登假皇穹,鋪衍下土,非新家其疇離之?”王念孫曰:“離者,被也。言非新家其誰被此祥瑞也。”見《讀書雜誌餘編·文選》。
唐韓愈《次硤石》詩:“數日方離雪,今朝又出山。”
清顧炎武《詠史》:“哀哉周漢人,離此幹戈毒。”
17.區別;不同。
《管子·侈靡》:“昭穆之離。”
尹知章註:“離,謂次位之別也。”
《史記·趙世家》:“儒者一師而俗異,中國同禮而教離。”
《文選·陸機〈演連珠〉之一》:“是以百官恪居,以赴八音之離;明君執契,以要克諧之會。”
劉孝標註:“所以臣敬治其職,膺金石之別響,君執契居中,納鏗鏘之合韻。”
清方東樹《答葉溥求論古文書》:“是故為文之難,非合之難,而離之實難。”
18.猶耦。配對;成雙。
《大戴禮記·虞戴德》:“會朝於天子,天子以歲二月為壇於東郊,建五色,設五兵,具五味,陳六律呂,奏五聲,聽明教,置離。”
孔廣森補註:“離,耦也。王射以六耦,諸侯四耦,大夫士三耦。凡二人偶曰離。”
19.羅列,陳列。
晉郭璞《江賦》:“雹布餘糧,星離沙鏡。”
宋姜夔《越九歌·帝舜楚調》:“瑤灑玉離,侑此桂酒。”
夏承燾校箋:“離,陳也。盛言祭品之豐盛。”參見“離衛”。
20.編輯。
唐杜牧《〈李賀歌詩編集〉序》:“常授我平生所著歌詩,離為四編。凡二百二十三首。”
明胡應麟《少室山房筆叢·史書佔畢引》:“余少而好史,佔畢之暇,有概於心,輒書片楮投篋中。曠日彌月,駸駸數十百條……輒稍銓擇,離為四篇。”參見“離磬”、“離辭”。
21.憂愁;悲哀。
《詩·小雅·四月》:“秋日淒淒,百卉具腓,亂離瘼矣,爰其適歸。”
毛傳:“離,憂。”
三國魏曹丕《短歌行》:“我獨孤煢,懷此百離。”
22.差;不好。
《紅樓夢》第一○八回:“別人還不離,獨有璉二嫂子連模樣兒都改了,說話不伶俐了。”
老舍《斷魂槍》:“你不離,姓王的服了!”曹禺《日出》第三幕:“你說,這身衣服我穿著不錯吧……我看也不大離。”參見“不離”。
23.迷離,模糊不清。
《易·離》:“日昃之離。”
聞一多曰:“離、羅古同字。羅之為物,質薄而半透明,凡光為羅所掩,視之朦朧如月色……‘日昃之離’之猶而也,言日西昃時迷離無光也。”見《古典新義·周易義證類纂》。
《紅樓夢》第一○二回:“明明是個大野雞飛過去了,拴兒嚇離了眼,說的活像!”
24.卦名。八卦之一。代表火。又為六十四卦之一,離下離上。
《易·離》:“離,利貞。亨,畜牝牛吉。”
《易·說卦》:“離,為火,為日,為電,為中女,為甲胄,為戈兵。其於人也,為大腹,為乾卦,為鱉,為蟹,為蠃,為蚌,為龜。其於木也,為科上槁。”
25.指南方。語出《易·說卦》:“離也者,明也,萬物皆相見,南方之卦也。”
《國語·周語下》“以遂八風”三國吳韋昭註:“正東曰震……正南曰離,為絲,為景風。”
唐杜周士《閏月定四時》詩:“葭灰初變律,鬥柄正當離。”
26.《易·說卦》:“離,為火,為日。”因以“離”指太陽。參見“離暉”、“離照”。
27.《易·說卦》:“離也者,明也。”因以“離”謂明。參見“離顯”。
28.古代東方少數民族之樂名。
漢班固《白虎通·禮樂》:“故南夷之樂曰《兜》,西夷之樂曰《禁》,北夷之樂曰《昧》,東夷之樂曰《離》。”
29.古代一種大琴。
《爾雅·釋樂》:“大琴謂之離,小者謂之應。”
郭璞註:“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,未詳長短。
《廣雅》曰:‘琴長三尺六寸五分,五弦。’”邢昺疏:“琴之大者,別名離也。”
清錢曾《讀書敏求記·朱長文〈琴史〉》:“竇儼上疏周世宗:凡三弦之通,七弦之琴,十三弦之箏,二十四弦之離……皆列譜錄。又按《爾雅》:‘大琴謂之離。’郭註曰:‘或曰琴大者二十七弦。’是琴並有二十七弦者,此所雲二十四弦之離,又與不合。”
30.春秋齊國均地之法。四聚為離。
《管子·乘馬》:“四聚為一離,五離為一制,五制為一田,二田為一夫,三夫為一家,事制也。”
31.稻穀落地,下一年自生的稻。
《淮南子·泰族訓》:“離先稻熟,而農夫耨之,不以小利傷大穫也。”
高誘註:“稻米隨而生者為離,與稻相似,耨之,為其少實。”
32.後作“蘺”。參見“江離”。
33.通“籬”。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孤用親聽命於藩離之外。”一本作“籬”。
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“請藩而已”晉杜預註:“藩,離也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‘離也’,依字應作籬,今作離,假借也。”
34.通“梨”。山梨。
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子虛賦〉》:“桂椒木蘭,檗離朱楊。”
郭璞註:“離,山梨也。”
35.見“流離”。
36.通“縭”、“褵”。古代女子出嫁時繫的佩巾。
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孝成班倢妤》:“每寤寐而累息兮,申佩離以自思。”一說衣帶。
37.借指結婚。
《續資治通鑒·宋寧宗慶元六年》:“戊辰,金定妻亡,服內婚娶聽離制。”
38.通“羅”。
39.姓。
漢有中庶子離常之。見《通誌·氏族四》引漢應劭《風俗通》。
II
lì
ㄌ〡ˋ
〔《廣韻》力智切,去寘,來。〕
亦作“離”。
1.喪失。
《易·坤》:“上六,龍戰於野,其血玄黃……陰疑於陽必戰,為其嫌於無陽也,故稱龍焉;猶夫離其類也,故稱血焉。”
王弼註:“猶未失其陰類,為陽所滅。”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言爽日反其信,聽淫日離其名。”
韋昭註:“離,失也。名,聲也。失所名。”
《莊子·馬蹄》:“同乎無知,其德不離。”
2.去掉;棄。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。”
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墮肢體,黜聰明,離形去知。”
漢王褒《聖主得賢臣頌》:“及其遇明君,遭聖主也……去卑辱奧渫,而升本朝,離蔬釋蹻,而享膏粱。”
三國魏嵇康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:“若以俗人皆喜榮華,獨能離之,以此為快,此最近之,可得言耳。”
清李漁《慎鸞交·送遠》:“鶉褐纔離,龍榜新登。”
III
lì
ㄌ〡ˋ
〔《廣韻》郎計切,去霽,來。〕
亦作“離”。
1.通“麗”。附著,依附。
《易·離》:“彖曰:離,麗也。日月麗乎天,百穀草木麗乎土。”
《詩·小雅·漸漸之石》:“月離於畢,俾滂沱矣。”
朱熹集傳:“離,月所宿也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思玄賦〉》:“松喬高跱孰能離?結精遠遊使心攜。”
李善註:“離,附也。”
2.見“離支”。
IV
l·
ㄌ〡ˇ
〔《集韻》輦尒切,上紙,來。〕
亦作“離”。
見“離跂”。
V
chī
ㄔ
〔《集韻》抽知切,平支,徹。〕
亦作“離”。通“螭”。
1.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。
《集韻·平支》:“螭,《說文》:‘若龍而黃,北方謂之地螻。一說無角。’螭,或作‘離’。”參見“離玦”。
2.猛獸。
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尚桓桓,如虎如羆,如豺如離。”
裴駰集解引徐廣曰:“此訓與‘螭’同。”
《後漢書·班固傳上》:“至乎三五華夏,京遷鎬亳,遂自北面,虎離其師,革滅天邑。”
李賢註:“《經音義》曰:‘離與螭同。’”
VI
g·
ㄍㄨˇ
〔《字彙補》古屋切〕
亦作“離”。
山名用字。
《山海經·大荒東經》:“大荒之中有山,名曰鞠陵於天、東極、離瞀,日月所出。”
郭璞註:“三山名也。音穀瞀。”
阅读:143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