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
洞字的筆畫:9畫;
I
dòng
ㄉㄨㄥˋ
〔《廣韻》徒弄切,去送,定。〕
1.急流。
《說文·水部》:“洞,疾流也。”
明楊慎《譚苑醍醐·蜀江水路》:“江自嘉州至荊門,名灘險地,凡千百餘,舟人一一能言之。其灘之外,有洞有磧,凡數十,皆見於字書,今載其略。洞,疾流也。”
2.引申為疾貌。參見“洞發”。
3.通達。
漢班固《西都賦》:“正殿崔巍,層構厥高,臨乎未央,經駘蕩而出馺娑,洞枍詣以與天梁。”
晉袁宏《後漢紀·桓帝紀下》:“第舍十六區皆高樓,四周連閣洞殿,馳道周旋,類於宮省。”
《雲笈七籤》卷八:“釋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……洞者,洞天洞地,無所不通也。”
4.穿透。
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韓卒超足而射,百發不暇止,遠者括蔽洞胸,近者鏑弇心。”
宋蘇軾《答李琮書》:“千鈞車弩,可以洞犀象,而不可以得鼠耳。”
清陳康祺《郎潛紀聞》卷一:“賊砲不能洞我沙,而我兵隱墩內可於船罅擊賊。”
毛澤東《菩薩蠻·大柏地》詞:“當年鏖戰急,彈洞前村壁。”
5.通曉;悉知。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遂兮洞兮,不虛動兮。”
高誘註:“洞,達也。道動有所應,故曰不虛動也。”
《晉書·郭璞傳》:“由是遂洞五行、天文、蔔筮之術。”
唐顏真卿《曹州司法參軍秘書麗正殿二學士殷君墓碣銘》:“﹝殷君﹞博覽群言,尤精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百家氏族之說,至於陰陽數術醫方刑法之流,無不該洞焉。”
清周亮工《朱靜一詩序》:“上自流沙乾竺之學,中而吐納黃白之術,下至壬奇醫筮之微,無不洞其源流。”
清方宗誠《〈桐城文錄〉序》:“植之先生偁其義理多刱獲,其論議多豪宕,其辨證多浩博,而鋪陳治術,曉暢民俗,洞極人情。”
6.明察;察看。
唐寒山《詩》之二七五:“廓然神自清,含虛洞玄妙。”
宋葉適《〈覆瓿集〉序》:“洞前燭後,瞭至日月,渠不新其學!”清包世臣《藝舟雙楫·書〈桃花扇傳奇〉後》:“此作者所為洞微察遠,而不得不藉朝宗以三致其意者也。”
7.透徹;深入。
漢王充《論衡·實知》:“先知之見方來之事,無達視洞聽之聰明,皆案兆察跡,推原事類。”
南朝宋顏延之《五君詠·阮步兵》:“阮公雖淪跡,識密鑒亦洞。”
《新中國未來記》第三回:“這場駁論,一直重叠到四十幾回,句句都是洞切當日的時勢。”
8.清澈,透明。
唐高適《同朱五題盧使君義井》詩:“體清能鑒物,色洞每含虛。”
《宋史·樂誌十三》:“沔彼涇瀆,澄明鑑如,清應寶運,光涵帝居,洞分沈璧,徹見遊魚。”
9.敞開。
唐白居易《草堂記》:“洞北戶,來陰風,防徂暑也。”
唐元稹《冊文武孝德皇帝赦文》:“燕寇勃起,洞無藩籬。”參見“洞開”。
10.空虛。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:“逆夏氣則太陽不長,心氣內洞。”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飲饌·蔬菜》:“乃既生以口腹,又復多其嗜欲,使如谿壑之不可厭,多其嗜欲,又復洞其底裏,使如江海之不可填。”
11.指腹瀉。
《靈樞經·邪氣藏府病形》:“洞者,食不化,下嗌還出。”
12.洞穴;窟窿。
南朝宋鮑照《山行見孤桐》詩:“上倚崩峰勢,下帶洞阿深。”
唐劉禹錫《桃源行》:“清源尋盡花綿綿,踏花覓徑至洞前。”
丁玲《韋護》第三章:“我早上看見你的襪子尖上,破了一個小洞,所以去替你買了一雙來。”參見“洞穴”。
13.混沌無形貌。參見“洞洞灟灟”。
14.象聲詞。參見“洞洞”、“洞然”。
15.量詞。
郭沫若《殘春及其他·月蝕》:“但等峽路一轉,又是別有一洞天地了。”
《新民歌三百首·黨和群眾》:“一洞橋兒搭兩岸,黨和群眾心相連。”
16.通“恫”。恐懼。參見“洞疑”、“洞心駭目”。
17.古代南方少數民族部落單位。
宋司馬光《涑水記聞》卷十三:“﹝石鑑﹞間道說諸洞酋長,皆聽命。”
《古今小說·吳保安棄家贖友》:“﹝南蠻﹞掠得漢人,都分給與各洞頭目。”
18.說數字時用來代替“零”。
II
dòng
ㄉㄨㄥˋ
〔《集韻》杜孔切,上董,定。〕
恭敬貌。參見“洞洞”、“洞然”。
III
tóng
ㄊㄨㄥˊ
〔《廣韻》徒紅切,平東,定。〕
1.見“澒洞”。
2.見“洪洞”。
阅读:155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