滴
滴字的筆畫:14畫;
dī
ㄉ〡
〔《廣韻》都歷切,入鍚,端。〕
亦作“渧”。
1.液體一點一點地下落。
晉潘嶽《悼亡詩》之一:“春風緣隙來,晨霤承檐滴。”
唐韋應物《子規啼》詩:“高林滴露夏夜清,南山子規啼一聲。”
周恩來《生別死離》詩:“種子撒在人間,血兒滴在地上。”
2.泛指物體掉落。
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八三回:“小的們都是些滴了眼珠子的瞎子們,狄爺不盻的合小的們一般見識。”
3.點點下落的液體。
南朝宋謝惠連《雪賦》:“爾其流滴垂冰,緣霤承隅,粲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。”
唐賈島《感秋》詩:“朝雲藏奇峰,暮雨灑疏滴。”
4.量詞。多用於呈顆粒狀滴下的液體。
唐韋應物《詠露珠》詩:“秋荷一滴露,清夜墜玄天。”
五代鄭遨《傷農》詩:“一粒紅稻飯,幾滴牛頷血。”
元無名氏《殺狗勸夫》楔子:“恭喜哥哥華誕。俺兩個無甚麽禮物將敬,隻一瓶兒淡酒,與哥哥一滴,添壽一歲。”
巴金《雨》六:“許多滴吞在肚裏的眼淚使我的脆弱的心發痛。”
5.象聲詞。
巴金《夢》:“沒有笑,沒有話語。隻有雨聲:滴--滴--滴。”
阅读:371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