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
生字的筆畫:5畫;
shēng
ㄕㄥ
〔《廣韻》所庚切,平庚,生。〕
〔《廣韻》所敬切,去映,去。〕
1.生育;養育。
《詩·小雅·斯幹》:“乃生男子,載寢之床。”
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:“六曰事典,以富邦國,以任百官,以生萬民。”
鄭玄註:“生,猶養也。”
《商君書·徠民》:“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,似有過秦民之不足以實其土也。”
唐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遂令天下父母心,不重生男重生女。”
老舍《駱駝祥子》五:“一位先生,兩位太太,南腔北調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。”
2.滋生;產生。
《老子》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”
《莊子·盜跖》:“﹝爾﹞不耕而食,不織而衣,搖脣鼓舌,擅生是非。”
宋謝翺《逃暑崇法寺》詩:“城南古寺涼生處,草色遙連孝子墓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十四回:“兩邊相併,呂布必生異心,此驅虎吞狼之計也。”
丁玲《母親》:“老於對她生了很大的同情。”
3.出生。
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舜生於諸馮,遷於負夏,卒於鳴條。”
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。”
唐韓愈《唐故秘書少監獨孤府君墓誌銘》:“君生之年,憲公歿世,與其兄朗,畜於伯父氏。”
4.謂轉世。
清袁枚《新齊諧·吳髯》:“我因自經死,到黃泉哭訴,漢陽城隍移查蘇州城隍,回批雲:‘此人已生湖南。’”
5.生長。
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孟夏之月﹞王瓜生,苦菜秀。”
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
南朝宋謝靈運《登池上樓》詩:“池塘生春草,園柳變鳴禽。”
清周亮工《書影》卷四:“白櫻桃生京師西山中。”
魯迅《野草·題辭》:“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,不生喬木,隻生野草,這是我的罪過。”
6.生存;活(與“死”相對)。
《詩·邶風·擊鼓》:“死生契闊,與子成說。”
《漢書·韓信傳》:“兵法不曰:‘陷之死地而後生,投之亡地而後存乎?’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十九回:“乞哀呂布無人救,罵賊張遼反得生。”
魯迅《野草·題辭》:“我以這一叢野草,在明與暗,生與死,過去與未來之際,獻於友與仇,人與獸,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。”
7.指活的。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”
唐韓愈《唐故河南令張君墓誌銘》:“又多捕生鳥雀魚鱉,可食與不可食相買賣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木雕美人》:“木雕美人,高尺餘,手目轉動,豔妝如生。”
8.使活;使生存。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聞太子不幸而死,臣能生之。”
唐韓愈《平淮西碑》:“汝其往,衣服飲食予士,無寒無飢,以既厥事,遂生蔡人。”
宋蘇洵《樂論》:“藥可以生死,然後人不以苦口為諱。”
9.生命。
《莊子·讓王》:“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,豈不悲哉!”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養生》:“貪欲以傷生,讒慝而致死,此君子之所惜哉!”唐韓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!抑別有疾而至斯乎?”
10.生活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晉侯始入而教其民,二年,欲用之。
子犯曰:‘民未知義,未安其居。’於是乎出定襄王,入務利民,民懷生矣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春秋左傳一》:“懷,安也。言民安其生也。”
《史記·循吏列傳》:“秋冬則勸民山採,春夏以水,各得其所便,民皆樂其生。”
《漢書·衛青傳》:“人奴之生,得無笞罵即足矣,安得封侯事乎!”唐杜甫《漫成》詩之一:“隻作披衣慣,常從漉酒生。”
仇兆鰲註:“漉酒為生,見醉鄉可樂。”
11.一輩子;一生。
唐韓愈《送李願歸盤谷序》:“膏吾車兮秣吾馬,從子於盤兮,終吾生以徜徉。”
唐李商隱《馬嵬》詩之二:“海外徒聞更九州,他生未蔔此生休。”
宋蘇軾《和蔣夔寄茶》:“我生百事常隨緣,四方水陸無不便。”
12.天生;生來。
《文子·上德》:“石生而堅,芷生而芳。”
徐靈府註:“此原其性也。”
《韓非子·初見秦》:“出其父母懷衽之中,生未嘗見寇耳。”
陳奇猷集釋:“生,謂有生以來。”
《明史·文苑傳三·王世貞》:“生有異稟,書過目,終身不忘。”
13.長。謂相貌呈現出某種樣子。
《清平山堂話本·簡貼和尚》:“﹝洪官人﹞教我討個細人,要生得好的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二九回:“孫權生得方頤大口,碧眼紫髯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五:“﹝徐達﹞心性奸巧好淫,專一打聽人家女子,那家生得好,那家生得醜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三十回:“多官見他生得俊麗,也不敢認他是妖精。”
14.指生日。
《古今小說·蔣興哥重會珍珠衫》:“又到七月初七日了,正是三巧兒的生日。婆子清早備下兩盒禮,與他做生。”
李劼人《死水微瀾》第五部分二:“老大說是人不舒服,連老婆、孩子都沒有來,但請二老過了生到郫縣去耍一個月。”
15.生物。
《國語·楚語下》:“滯久則不振,生乃不殖。”
韋昭註:“生,生物也。”
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:“人君者,上因天時,下盡地財,中用人力,是以群生遂長,五穀蕃殖。”
16.生產;製作。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生財有大道,生之者眾,食之者寡,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則財恒足矣。”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度制》:“凡衣裳之生也,為蓋形煖身也。”
《漢書·食貨誌上》:“生之有時,而用之亡度,則物力必屈。”
17.指出產。
明宋應星《天工開物·銀》:“燕齊諸道,則地氣寒而石骨薄,不產金銀,然合八省所生,不敵雲南之半。”
清唐甄《潛書·為政》:“武鄉之土雖瘠,亦必生也。”
18.出現;顯現。
唐盧綸《臘月觀鹹寧王部曲娑勒擒豹歌》:“始知縛虎如縛鼠,敗虜降羌生眼前。”
宋葉適《故朝奉大夫宋公墓誌銘》:“﹝宋紹恭﹞年八十五,憊老不生於色,慢遊不設於身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二三回:“好大聖,把金箍棒揝一揝,萬道彩雲生。”
19.生業。
《史記·絳侯周勃世家》:“勃以織薄曲為生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謂勃本以織蠶薄為生業也。”
《漢書·嚴助傳》:“四年不登,五年復蝗,民生未復。”
顏師古註:“生謂生業。”
20.業產;財產。
宋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三》:“相國韋公宙善治生。
江陵府東有別業,良田美產,最號膏腴。”
宋洪邁《容齋隨筆·治生從宦》:“治生從宦,自是兩塗,未嘗有兼得者。”
21.生擒。
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》:“生貔豹,搏豺狼,手熊羆,足野羊。”
郭璞註引韋昭曰:“生,謂生取之也。”
22.俘虜。
《漢書·昭帝紀》:“今破烏桓,斬虜獲生,有功。”
顏師古註:“既斬反虜,又獲生口也。”
《資治通鑒·晉安帝隆安元年》:“魏騎潰去,崇亦引還,斬首獲生,具言敵中闊狹,眾心稍振。”
宋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一》:“斬馘擒生,殆逾五十。”
23.使柴、炭等燃燒。
《水滸傳》第十回:“林沖就床上放了包裹被臥,就坐下生些焰火起來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二一回:“蔔老先送了幾斤炭,叫牛浦在房裏生起火來。”
歐陽予倩《孔雀東南飛》第一場:“到廚房趕快去把火生好,抽片刻趕織絹不敢辭勞。”
24.想;思索。
《警世通言·宋小官團圓破氈笠》:“為今之計,如何生個計較,送開那冤家,等女兒另招個佳婿,方才稱心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五五回:“你知道我這幾年生了多少省儉的法子。”
茅盾《第一階段的故事》六:“那怕是沒有辦法了時,他也會生出辦法來。”
25.漲。
唐杜甫《登白馬潭》詩:“水生春纜沒,日出野船開。”
宋周密《癸辛雜識別集·襄陽始末》:“昨於五月二十二日探得漢水已生,次日將船隻拖拽到團山下稍泊。”
傅尃《六朝柏》詩:“日落未落天風高,潮生不生海水焦。”
26.升起。
宋張耒《和周廉彥》:“新月已生飛鳥外,落霞更在夕陽西。”
《京本通俗小說·西山一窟鬼》:“紅輪西墜,玉兔東生。”
元吳誌淳逸句:“晚涼浴罷閒無事,水閣東頭看月生。”
27.果實未成熟。
《晉書·孝友傳·孫晷》:“時年饑穀貴,人有生刈其稻者,晷見而避之。”
宋楊萬裏《同尤延之京仲遠玉壺餞客》詩:“金桮玉酒沈寒冰,青李來禽尚帶生。”
28.未煮過或未煮熟的。
《荀子·禮論》:“飯以生稻,唅以槁骨,反生術矣。”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王曰:‘賜之彘肩。’則與一生彘肩。”
《說嶽全傳》第二九回:“他在水底下可以伏得七日七夜,捉的魚也就是這等生吃了。”
張天翼《歡迎會》:“嚴俊用袖子揩揩額頭,臉紅得像生牛肉。”
29.未加工或未鍛煉過的。如:生石膏;生鐵。
30.新鮮。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》:“﹝荔支﹞生時,大如雞子,其膚光澤……乾則焦小,則肌核不如生時奇。”
31.謂新伐之材濕而未乾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矢人》:“凡相笴,欲生而摶。”
惠棟《九經古義·周禮古義下》:“生,謂材生也。古謂初取之材為生。
《管子》曰:‘棟生橈。’《韓非子》曰:‘塗濡而椽生。’皆謂初取之材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別類》:“高陽應將為室,家匠對曰:‘未可也。木尚生,加塗其上,必將撓。以生為室,今雖善,後將必敗。’”
32.未開墾種植的(土地)。
元王禎《農書》卷二:“耕地之法,未耕曰生,已耕曰熟。”
柳青《創業史》第一部第十九章:“新茬稻地要早泡。插秧時泡的不愛長。為啥呢?有的地方是生土嘛!”
33.生疏。
唐王建《村居即事》詩:“因尋寺裏薰辛斷,自別城中禮數生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二三回:“我這裏邊路生,你帶我帶兒。”
魯迅《朝花夕拾·阿長與〈山海經〉》:“﹝我﹞看見過陸璣的《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》,還有許多名目很生的書籍。”
34.指未馴服。
唐杜甫《戲贈友》詩之一:“自誇足膂力,能騎生馬駒。”
宋王安石《示蔡天啟》詩:“蔡子勇成癖,能騎生馬駒。”
35.強行;強硬。
《魏書·禮誌二》:“今臣之所親,生見隔棄,豈所以楨幹根本,隆建公族者也。”
元高栻《集賢賓·怨別》套曲:“生拆散鴛鴦會,硬分開鸞鳳棲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六:“我有一個計較,趁著未許定人家時節,生做他一做。”
36.強健;強壯。
唐柳宗元《與崔連州論石鐘乳書》:“食之(鐘乳)使人榮華溫柔,其氣宣流,生胃通腸,壽善康寧。”
唐王建《謝田贊善見寄》詩:“自知酒病衰腸怯,遙怕春殘百鳥淩。年少力生猶不敵,況加憔悴悶騰騰。”
37.“先生”的省稱。指有才學的人。亦為讀書人的通稱。
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是以為人君者,坐萬物之原,而官諸生之職者也。”
尹知章註:“生,謂知學之士也。”
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:“言《禮》自魯高堂生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雲‘生’者,自漢已來儒者皆號‘生’,亦‘先生’省字呼之耳。”
唐杜甫《寄高三十五書記》詩:“歎息高生老,新詩日又多。”
清趙翼《廿二史劄記·先生或隻稱一字》:“古時‘先生’二字,或稱‘先’,或稱‘生’。
《史記·晁錯傳》:‘錯,初學於張恢先所。’《漢書》則雲:‘初學於張恢生所。’一稱‘先’,一稱‘生’。
顏註雲:‘皆先生也。’”
38.後亦用為謙稱。
南朝宋鮑照《解褐謝侍郎表》:“臣孤門賤生,操無炯跡。”
唐元稹《上門下裴相公書》:“借如小生之庸且昧也,固不及班行之中輩,又敢自讓於郎吏之末者乎?”
39.生徒;生員。
唐韓愈《送何堅序》:“其在太學也,吾為博士,堅為生。”
宋沈作哲《寓簡》卷十:“常州有州學生,夜盜僧寺狗烹之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八回:“衙門巡商,從來沒有生、監充當的。”
40.指諸侯之子繼父位。
《公羊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牙謂我曰:‘魯一生一及,君已知之矣。’”何休註:“父死子繼曰生,兄死弟繼曰及。”
41.稱呼。
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不言出,諸侯不生名。”
孔穎達疏:“名者,質賤之稱,諸侯相見,祗可稱爵,不可稱名。”
《隋書·魏淡傳》:“諸侯尚不生名,況天子乎!”
42.猶作為。
《文選·揚雄〈解嘲〉》:“吾聞上世之士,人綱人紀,不生則已,生必上尊人君,下榮父母。”
呂向註:“生,猶為也。”
43.猶加。
《醒世恒言·徐老僕義憤成家》:“﹝蕭穎士﹞到得性發之時,不覺拳腳又輕輕的生在他身上去了。”
44.古代土木建造中對栱頭每一等分的稱呼。
宋李誡《營造法式·大木作製度一·栱》:“瓣,又謂之胥,亦謂之棖,或謂之生。”
45.傳統戲曲角色行當。扮演男性人物。後根據所扮人物年齡、身分的不同,分為老生、小生、武生等。
宋無名氏《張協狀元》戲文第二齣:“[生上白]訛未。[眾喏]。”
錢南揚註:“生,腳色名,戲文中的男主角。
《玉壺野史》卷十:‘韓熙載……蓄聲樂四十餘人,閫檢無制,往往時出齋外,與賓客生旦雜處。’此為生最早的記載。然生旦乃相對的角色,旦的起源很早,生不應遲至北宋才有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回:“左邊一路板凳上坐著十幾個唱生、旦的戲子。”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十一:“其實傀儡戲也要行頭鮮明,鑼鼓齊備,而且要生末凈旦俱全。”
46.妓女。
宋張邦基《墨莊漫錄》卷八:“政和間,汴都平康之盛,而李師師、崔念月二妓名著一時……聲名溢於中國。
李生者,門第尤峻。”
元方回《木棉怨序》:“賈似道南竄,猶攜所謂王生、沈生者以自隨。二生,天下絕色也。”
清徐士鑾《宋艷》卷六:“呼妓為生,未知始於何時。
徐虹亭《續本事詩》載袁宏道中郎《傷周生》詩,題下註:‘吳人呼妓為生,蓋亦沿宋舊耳。’”
47.方言。呆,停留。
賀敬之等《慣匪周子山》第二場:“兄弟,看你不給我說,我還在黑洞裏生著呢。”原註:“生著,呆著。”
賀敬之等《慣匪周子山》第五場:“爾刻天還沒黑定,咱先到前頭那古廟合頭生個一陣,等天黑定了咱再走。”
48.副詞。猶偏。
唐韓愈《李花》詩之一:“東風來吹不解顏,蒼茫夜氣生相遮。”
元貫雲石《鬥鵪鶉·憶別》套曲:“遙岑十二遠煙迷,生隔斷、武陵溪。”
49.副詞。猶甚,最,很。
唐盧照鄰《長安古意》詩:“生憎帳額繡孤鸞,好取門簾帖雙燕。”
宋周邦彥《慶春宮》詞:“塵埃憔悴,生怕黃昏,離思牽縈。”徐懷中《西線軼事》:“他們手捋著電話線往前跑,手心磨擦得火辣辣的,出了血泡,生疼生疼。”
50.副詞。硬;實在。
《紅樓夢》第六九回:“秋桐碰見了,便去說舌,告訴鳳姐說:‘奶奶名聲,生是平兒弄壞了的。’”劉真《春大姐》:“咱玉春的事,生是這些東西們給挑的了。”
51.語助詞。
《詩·商頌·殷武》:“壽考且寧,以保我後生。”
馬瑞辰通釋:“《南山有臺》篇:‘保艾爾後。’《雝》之篇:‘克昌厥後。’《武》之篇:‘克開厥後。’皆止言‘後’,獨此篇言‘後生’,蓋變文以為韻。‘後生’與《伐木》篇‘友生’同,皆以‘生’為語助詞。”
唐張鷟《遊仙窟》:“五嫂曰:‘張郎太貪生,一箭射兩垛。’”宋歐陽修《六一詩話》:“李白《戲杜甫》雲:‘借問別來太瘦生,總為從前作詩苦。’‘太瘦生’,唐人語也,至今猶以‘生’為語助,如‘作麽生’、‘何似生’之類是也。”
元武漢臣《生金閣》第一摺:“天那,怎又紛紛揚揚,下著這大雪,那裏是國家祥瑞,偏生是我上路的對頭。”
清納蘭性德《蔔算子·詠柳》詞:“一種可憐生,落日和煙雨。”
52.通“牲”。
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君賜生,必畜之。”
劉寶楠正義:“鄭此註雲:‘魯讀為牲,今從古。’考《說文》,牲,牛完全也。引申為凡獸畜之稱。
《周官·庖人》註:‘始養之曰畜,將用之曰牲。’鄭以言牲為行禮時所稱。此賜生,泛說。平時不必言牲,故從古論作生也。”
53.通“甥”。
《三國誌·吳誌·陸遜傳》:“既不聽許,而遜外生顧譚、顧承、姚信,並以親附太子,枉見流徙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﹝鄭公植﹞常攜兄子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。”
唐張祜《送外甥》詩:“衰年生姪少,惟爾最關心。”
54.通“旌”。參見“生榮”。
55.姓。
明有生用知。見《萬姓統譜·平庚》。
阅读:439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