銘
簡體銘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銘字筆畫:14畫。
(銘,銘)
míng
ㄇ〡ㄥˊ
〔《廣韻》莫經切,平青,明。〕
亦作“名”。
1.記載;鏤刻。
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故銘其栝曰‘肅慎氏之貢矢’。”
韋昭註:“刻曰銘。”
宋曾鞏《寄歐陽舍人書》:“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誌義之美者,懼後世之不知,則必銘而見之。”
清葉廷琯《吹網錄·龍城柳石刻》:“其鑄自何匠,銘自何年,俱莫可考。”
2.刻寫在器物上的文辭。
《左傳·昭公三年》:“《讒鼎之銘》曰:‘昧旦丕顯,後世猶怠。’”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誄碑》:“夫碑實銘器,銘實碑文。”
《新唐書·西域傳上·摩揭陀》:“後德宗自製鍾銘,賜那爛陀祠。”
清龔自珍《別辛丈人文》:“華開月滿,照吾留銘。”
3.指刻寫有文辭的碑版。
《呂氏春秋·安死》:“今有人於此,為石銘置之壟上。”
《後漢書·延篤傳》:“﹝延篤﹞到官,表龔遂之墓,立銘祭祠,擢用其後於畎畝之間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滱水》:“水西有禦射碑……水陰又有一碑,徐水又隨山南轉,逕東崖下,水際又有一碑。凡此三銘,皆翼對層巒,巖障深高,壁立霞峙。”
元薩都剌《和靖墓》詩:“表墓有銘祠有奠,高風千載起廉頑。”
4.文體的一種。古代常刻於碑版或器物,或以稱功德,或用以自警。
《後漢書·延篤傳》:“﹝延篤﹞所著詩、論、銘、書、應訊、表、教令,凡二十篇雲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銘箴》:“箴全禦過,故文資確切;銘兼褒讚,故體貴弘潤。”
金松岑《文學上之美術觀》:“自銘體變而箴文絕矣。”
冰心《晚晴集·從“五四”到“四五”》:“不管他寫的是‘銘’,是‘傳’,是‘記’,是‘書’,是‘文’,是‘言’,都可以歸入散文一類。”
5.銘記,永誌不忘。
南朝梁江淹《哀千裏賦》:“徒望悲其何及,銘此恨於黃埃!”參見“銘骨”、“銘心”。
6.銘旌。
《周禮·春官·小祝》:“設熬,置銘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銘,書死者名於旌,今謂之柩。
《士喪禮》曰:為銘,各以其物。亡則以緇,長半幅;赬末,長終幅,廣三寸。書名於末,曰某氏某之柩……《檀弓》曰:銘,明旌也。以死者為不可別,故以其旗識之。”
阅读:116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