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遂

遂字的筆畫:12畫;

suì

ㄙㄨㄟˋ

〔《廣韻》徐醉切,去至,邪。〕

“術”的被通假字。

1.前進;前往。

《易·大壯》:“羝羊觸藩,不能退,不能遂。”

孔穎達疏:“遂謂進往。”

《文選·謝靈運〈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〉詩》:“歸客遂海嵎,脫冠謝朝列。”

李善註:“《廣雅》曰:遂,往也。”

唐張鷟《朝野僉載》卷一:“青州刺史劉仁軌,知海運,失船極多,除名為民,遂遼東效力。”

2.進舉;舉薦。

《左傳·哀公二年》:“克敵者,上大夫受縣,下大夫受郡,士田十萬,庶人工商遂,人臣隸圉免。”

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孟夏之月﹞命太尉,贊桀俊,遂賢良,舉長大。”

鄭玄註:“遂,猶進也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簡選》:“﹝商湯﹞遂其賢良,順民所喜,遠近歸之,故王天下。”

3.完成;成功。

《墨子·修身》:“功成名遂,名譽不可虛假,反之身者也。”

《逸周書·太子晉》:“晉平公使叔譽於周,見太子晉而與之言,五稱而三窮,逡巡而退,其不遂。”

孔晁註:“遂,終也。”

《漢書·儒林傳·胡母生》:“弟子遂之者,蘭陵褚大,東平嬴公,廣川段仲,溫呂步舒。”

顏師古註:“遂謂名位成達者。”

清王攄《謁睢陽廟》詩:“從此朔方兵,收京功乃遂。”

李涵秋《廣陵潮》第三六回:“﹝楊靖﹞見自己計策已遂,高興非常。”

4.生長;養育。
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犧牲不略,則牛羊遂。”

韋昭註:“遂,長也。”

《管子·兵法》:“定宗廟,遂男女,官四分,則可以定威德,制法儀,出號令,然後可以一眾治民。”

《漢書·禮樂誌》:“青陽開動,根荄以遂。”

顏師古註:“遂者,言皆生出也。”

唐柳宗元《種樹郭橐駝傳》:“字而幼孩,遂而雞豚。”

明方孝孺《贈林公輔序》:“盡其道則可以運陰陽而順四時,輔天地而遂萬物。”

5.順應;符合。
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如是,而鑄之金,磨之石,繫之絲木,越之匏竹,節之鼓而行之,以遂八風。”

韋昭註:“遂,順也。”

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斷而敢行,鬼神避之,後有成功。願子遂之。”

漢王充《論衡·問孔》:“或人難之,孔子知其陋,然而猶曰‘何陋之有’者,欲遂已然,距或人之諫之。”

6.如願;順從。

《詩·曹風·候人》:“彼其之子,不遂其媾。”

朱熹集傳:“遂,稱;媾,寵也。遂之為稱,猶今人謂遂意曰稱意。”

《晉書·王羲之傳》:“今僕坐而獲逸,遂其宿心,其為慶幸,豈非天賜!”唐杜甫《羌村》詩之一:“世亂遭飄蕩,生還偶然遂。”

《英烈傳》第一回:“這廝與俺作對,須要驅除得他,方遂吾之意。”

清潘耒《河堤》詩:“塞決固治標,要須遂其性。”

7.引申指隨從。

唐沈亞之《湘中怨解》:“生曰:‘能遂我歸之乎?’”碧野《沒有花的春天》第七章:“那老人的呻吟聲遂著洋火的熄滅慢慢地弱下來。”

8.決斷。參見“遂疑”。

9.表明;表達。參見“遂威”、“遂惔”。

10.專擅。

《公羊傳·襄公十二年》:“大夫無遂事。此其言遂何?公不得為政爾。”

徐彥疏:“遂者,專事之辭,言季孫自專取鄆。”

章炳麟《秦政記》:“後宮之屬,椒房之嬖,未有一人得自遂者。”

11.通達。

《呂氏春秋·圜道》:“日夜不休,宣通下究,瀸於民心,遂於四方。”

高誘註:“遂,達。”

《史記·孟子荀卿列傳》:“荀卿嫉濁世之政,亡國亂君相屬,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,信禨祥。”

12.舒展;寬容。

《詩·衛風·芄蘭》:“容兮遂兮,垂帶悸兮。”

朱熹集傳:“容、遂,舒緩放肆之貌。”

《逸周書·武稱》:“赦其眾,遂其咎,撫其□,助其囊,武之閒也。”

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勾踐入臣外傳》:“願大王遂其所執,無拘群小之口。”

宋蘇洵《樂論》:“陰凝而不散,物蹙而不遂。”

13.因循。

《荀子·王制》:“凡聽,威嚴猛厲,而不好假道人,則下畏恐而不親,周閉而不竭;若是,則大事殆乎弛,小事殆乎遂。”

楊倞註:“遂,因循也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侈樂》:“遂而不返,制乎嗜欲。”

14.水中道路。

《荀子·大略》:“迷者不問路,溺者不問遂,亡人好獨。”

楊倞註:“遂謂徑隧,水中可涉之徑也。”

15.指道路。

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臣聞越王句踐戰敝卒三千人,禽夫差於幹遂。”

司馬貞索隱:“遂者,道也。於江幹有道,因為名也。”

宋蘇轍《巫山賦》:“蹊遂燕滅而不可陟兮,玄猿黃鵠四顧而鳴悲。”

16.田間排水的小溝。

《周禮·地官·稻人》:“稻人掌稼下地。以瀦畜水,以防止水,以溝蕩水,以遂均水,以列舍水,以澮寫水,以涉揚其芟作田。”

鄭玄註:“遂,田首受水小溝也。”

孫詒讓正義:“雲‘遂,田首受水小溝也’者,即《遂人》雲:‘夫閒有遂’是也。匠人為溝洫,田首廣二尺,深二尺,謂之遂,故雲田首受水小溝,五溝以遂為最小也。”

宋蘇舜欽《漣水軍新閘記》:“古之障川,有防豬庸遂列澮之法,以既見於經也。”

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回:“溝間有洫,洫間有遂,開得高高低低,仿佛江南的光景。”

17.遠郊;古代在遠郊設立的行政區劃。

《書·費誓》:“魯人三郊三遂,峙乃楨榦。”

蔡沈集傳:“國外曰郊,郊外曰遂。”
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不變,移之遂,如初禮。”

鄭玄註:“遠郊之外曰遂。”

宋李如箎《東園叢說·三禮說·鄉遂》:“周家鄉遂之制,兵寓其中。近國為鄉,為鄉者六;郊之外為遂,為遂亦六。”

清惲敬《三代因革論二》:“古之為國有軍有賦,軍出於郊者也,賦出於遂者也。”

18.古代統轄五縣的行政區劃。

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:“五鄙為縣,五縣為遂。”

宋歐陽修《吉州學記》:“記曰:國有學,遂有序,黨有庠,家有塾,此三代極盛之時,大備之制也。”

宋王安石《周公》:“故三代之制,立庠於黨,立序於遂,立學於國。”

19.鍾體受擊處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鳧氏》:“為遂,六分其厚,以其一為之深,而圜之。”

賈公彥疏:“此遂謂所擊之處。”

20.射韝,射箭時穿的臂衣。

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司射適堂西,袒決遂,取弓於階西。”

鄭玄註:“遂,射韝也,以韋為之,所以遂弦者也。”

21.全部;完全;盡。

《詩·商頌·長髮》:“率履不越,遂視既發。”

鄭玄箋:“遂,猶遍也。”
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有後入者,闔而勿遂。”

陳澔集說:“遂,闔之盡也。嫌於拒後來者,故勿遂。”

漢袁康《越絕書·內傳陳成恒》:“今大夫弔孤孤之福也,敢遂聞其說。”

22.引申為徹底追究。

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桀等懼,白上小事不足遂,上不聽。”

顏師古註:“遂猶竟也,不須窮竟也。”

23.副詞。於是;就。

《春秋·僖公四年》:“四年春,王正月,公會齊侯、宋公……侵蔡。

蔡潰。遂伐楚,次於陘。”

杜預註:“遂,兩事之辭。”

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姜原以為神,遂收養長之。”

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十章四:“前任負責人翁從六親來邀迎,正擬偕行,陳誠派人來接,遂往紗帽盒共餐。”

24.副詞。終於;竟然。

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固將朝也,聞王命而遂不果,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。”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排調》:“桓玄素輕桓崖。

崖在京下有好桃,玄連就求之,遂不得佳者。”

呂思勉《字例略說·文字之孳乳》:“一字讀兩音,即是兩形隻寫一字。書寫筆畫,誠可省減,然破一字一音之例,實覺不便,故後世遂廢不行。”

25.通“墜”。

《易·震》:“九四,震遂泥。”

阮元校勘記:“《釋文》荀本遂作隊。”

《墨子·備梯》:“爵穴三尺而一,蒺藜投,必遂而立。”

孫詒讓間詁:“疑當作‘必當隊而立’。”
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是以陽脈下遂,陰脈上爭。”

裴駰集解引徐廣曰:“一作‘隊’。”按,隊即“墜”之古字。

26.通“邃”。深遠貌。
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幽兮冥兮,應無形兮;遂兮洞兮,不虛動兮。”

劉文典集解引俞樾曰:“遂讀為邃……‘遂兮洞兮’,皆言其深也,方與上句‘幽兮冥兮’意義相稱。”

《敦煌變文集·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》:“嘲誚分明如馬勝,機關深遂若玄何。”

27.通“燧”。古代取火的器具。

《周禮·秋官·司烜氏》:“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,以鑒取明水於月。”

鄭玄註:“夫遂,陽遂也。”

孫詒讓正義:“註雲:‘夫遂,陽遂也’者,即《內則》之金燧,攻金之工以金錫半鑄之者也。”

宋嶽珂《桯史·選人戲語》:“夫子不答,久而曰:‘鑽遂改火,急可已矣。’”

28.周代諸侯國名。

媯姓,舜的後裔,春秋時為齊所滅。故地在今山東省寧陽縣西北。

《春秋·莊公十三年》:“夏六月,齊人滅遂。”

杜預註:“遂國在濟北蛇丘縣東北。”

阅读:4797

●遂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