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逃

逃字的筆畫:9畫;

táo

ㄊㄠˊ

〔《廣韻》徒刀切,平豪,定。〕

亦作“跳”。

1.逃亡;逃跑。

《春秋·莊公十七年》:“秋,鄭詹自齊逃來。”

唐韓愈《平淮西碑》:“士飽而歌,馬騰於槽,試之新城,賊遇敗逃。”

曹禺《日出》第二幕:“她仿佛由裏面逃出來,步伐極力地故做輕盈,笑著,喘著。”

2.逃避;躲避。

《左傳·定公五年》:“申包胥曰:‘吾為君也,非為身也。君既定矣,又何求?且吾尤子旗,其又為諸?’遂逃賞。”

唐韓愈《送靈師》詩:“齊民逃賦役,高士著幽禪。”

明謝肇淛《五雜俎·人部一》:“生死禍福,一定不易,精術數者,但能前知之耳,不能逃也。”

丁玲《水》一:“我一輩子經了多少災難,都逃過了。”參見“逃躲”。

3.逃伏;逃匿。

《孫子·謀攻》:“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,敵則能戰之,少則能逃之,不若則能避之。”

杜佑註:“彼之眾,我之寡,則當自逃守匿其形。”

王晰註:“逃,伏也。謂能倚固逃伏以自守也。”

《楚辭·大招》:“冥淩浹行,魂無逃隻。”

王逸註:“逃,竄也。”

4.指藏,隱匿。

《後漢書·竇武傳》:“武孫輔,時年二歲,逃竄得全。事覺,節等捕之急。

胡騰及令史南陽張敞共逃輔於零陵界,詐雲已死。”

5.脫離;離開。

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﹝鄭伯﹞弗聽,逃其師而歸。”

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人臣之禮,不顯諫,三諫而不聽,則逃之。”

鄭玄註:“逃,去也。君臣有義則合,無義則離。”徐哲身《反啼笑因緣》第二回:“因為配偶的條件,總逃不出那些學問、容貌、品行、嗜好、門第、家世、職業、財產等等而已。”

6.謂棄置。

《管子·國準》:“逃械器,閉智能者,輔己者也。”

郭沫若等集校:“逃械器者,如《莊子·天地篇》之漢陰丈人、羞用桔橰而抱甕灌圃。”

《管子·國準》:“以人禦人,逃戈刃,高仁義,乘天固以安己者也。”

阅读:1674

●逃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