疹
疹字的筆畫:10畫;
I
zhěn
ㄓㄣˇ
〔《廣韻》章忍切,上軫,章。〕
1.病名。表現為皮膚上發出紅色小點,形如粟米。
《醫宗金鑒·痘疹心法要訣·疹原》:“疹為正疹,亦胎毒。”註:“疹非一類,有瘙疹、癮疹、溫疹,蓋痘疹皆非正疹也。惟麻疹則為正疹。”
2.診察。
漢牟融《理惑論》:“子以經傳之辭,華麗之說,褒贊佛行……得無踰其本,過其實乎?而僕譏刺頗得疹而中其病也。”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五:“郎中疹罷,嘻嘻的冷笑。”一本作“診”。
II
chèn
ㄔㄣˋ
〔《集韻》醜刃切,去稕,徹。〕
1.同“疢”。疾病。
《國語·越語上》:“令孤子、寡婦疾疹貧病者,納宦其子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思玄賦〉》:“毋綿攣以倖己兮,思百憂以自疹。”
李善註:“疹,疾也。”
唐韓愈《祭鄭夫人文》:“念寒而衣,念饑而食,疾疹水火,無災及身。”
2.用同“趁”。
唐黃滔《答陳磻隱論詩書》:“是時張喬、許彬、林希、劉皆鹹有詩名,而退飛不已。
滔既竊其目,尤疹二三子落空拳之所,不敢俟終日,遂更以賦。”
阅读:125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