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
簡體語字的筆畫:9畫;繁體語字筆畫:14畫。
(語,語)
I
y·
ㄩˇ
〔《廣韻》魚巨切,上語,疑。〕
1.談話;談論。
《詩·陳風·東門之池》:“彼美淑姬,可與晤語。”
《論語·鄉黨》:“食不語,寢不言。”
朱熹集註:“答述曰語,自言曰言。”
宋司馬光《蘇騏驥墓碣銘序》:“大將軍某北征,公踵軍門上謁。延入,與語兵事,大悅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二:“語亂寇之名號,則前順而後逆。”
2.話;語言。
《左傳·文公十七年》:“齊君之語偷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一:“禁中用煙脂、皂莢多,相公已有語,更敢用檀香作倚子耶?”元《渡端州峽》詩:“蠻語酬人翻自苦,好山不敢問何州。”
浩然《艷陽天》第一一三章:“這神色裏包含著千言萬語。”
3.字;文句。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阮宣子有令聞,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:‘老莊與聖教同異?’對曰:‘將無同。’太尉善其言,辟之為掾,世謂‘三語掾。’”唐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》詩:“為人性僻耽佳句,語不驚人死不休。”
《宋史·李肅傳》:“十歲為詩,往往有警語。”
宋魏泰《東軒筆錄》卷一:“頗聞翰林草制,皆檢前人舊本,改換詞語。”
4.指語音。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音辭》:“吾見王侯外戚,語多不正。”
5.俗話、諺語或古書中的話。
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:“語曰:‘樂正司業,父師司成;一有元良,萬國以貞。’”
《穀梁傳·僖公二年》:“語曰:‘脣亡則齒寒。’”範寧註:“語,諺言也。”
《史記·範雎蔡澤列傳》:“語曰:‘日中則移,月滿則虧。’”清宋起鳳《核工記》:“語雲:‘納須彌於芥子’,殆謂是與。”
6.即語體。
《新華半月刊》1959年第7期:“語譯和編輯整理祖國醫學的著作,這是整理祖國醫藥遺產中的一個重要課題。”參見“語體”。
7.用以示意的動作或信號。
三國吳周魴《與曹休箋》四:“目語心計,不宣脣齒。”
南朝梁劉孝威《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》詩:“窗疏眉語度,紗輕眼笑來。”
唐裴鉶《傳奇·崑侖奴》:“知郎君穎悟,必能默識,所以手語耳。”如:旗語、燈語。
8.喻指蟲豸禽獸等啼鳴吼叫。
《後漢書·南蠻西南夷傳論》:“則緩耳雕腳之倫,獸居鳥語之類,莫不舉種盡落,回面而請吏,陵海越障,累譯以內屬焉。”
唐杜甫《奉送郭中丞兼太僕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》:“廢邑狐貍語,空村虎豹爭。”
宋蘇舜欽《暑景》詩:“乳燕並頭語,紅葵相背開。”
郭小川《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》詩:“在天朗氣清的早晨,你聽不見人聲鳥語。”
9.指琴弦之聲。
前蜀李珣《酒泉子》詞之二:“曲中情,絃上語,不堪聽!”元《轆轤怨》詩:“門前水揚聲似雨,幽人當窗碧弦語。”
10.語法學用以表以表示詞組。如:詞語。
11.用作表示句子成分的術語。如:主語,謂語。
12.《論語》的省稱。
宋劉敞《無可無不可賦》:“是以《語》著仲尼之賢,毋意毋必;《詩》頌文王之美,不識不知。”
II
yù
ㄩˋ
〔《廣韻》午倨切,去禦,疑。〕
1.告訴。
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公語之故,且告之悔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語,魚據反。”
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季康子問於公父文伯之母,曰:‘主亦有以語肥也。’”唐顧況《棄婦詞》:“回頭語小姑,莫嫁如兄夫。”
唐韓愈《剝啄行》:“從者語我:‘子胡為然?’”清東軒主人《述異記·不死草》:“崑山高板橋藥舖王姓者……死時語家人曰:‘我心口未冷,勿殮。’”
2.通“悟”。
《說文通訓定聲·豫部》:“語,﹝假借﹞為悟。
《莊子·漁父》:‘甚矣子之難語也!’”陸德明釋文:“難語,魚據反。下同。本或作悟。”今本《莊子》作“悟”。
阅读:433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