諫
簡體諫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諫字筆畫:16畫。
(諫,諫)
jiàn
ㄐ〡ㄢˋ
〔《廣韻》古晏切,去諫,見。〕
“譋”的被通假字。
1.諫諍,規勸。
《論語·裏仁》:“事父母幾諫,見誌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”
漢劉向《說苑·臣術》:“有能盡言於君,用則留之,不用則去之,謂之諫;用則可生,不用則死,謂之諍”。
《配世恒言·隋煬帝逸遊召譴》:“帝聞奏大喜。出敕朝堂,有敢諫開河者斬。”
白樺《吳王金戈越王劍》第六場:“伍子胥掛冠死諫,被賜死在吳宮。”
2.指向天子進諫之官。
宋陳亮《中興論》:“多置臺、諫,以肅朝綱。”
3.匡正;挽回。
《周禮·地官·保氏》:“保氏掌諫王惡。”
鄭玄註:“諫者,以禮義正之。”
晉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悟已往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。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。”
清阮元《小滄浪筆談》卷三:“後神宗立,尊為太皇太後,慈聖者謚也。後諫青苗法,擬黜王安石。”
4.通“間”。間諜。
《韓非子·八經》:“設諫以綱獨為,舉錯以觀姦動。”
陳奇猷集釋:“王渭曰:諫,讀為間……案:王渭說是。
太氏釋‘獨為’亦是。間,即今言間諜。綱,謂紀綱,猶今言糾正。此文謂設為間諜以糾正專任之人,蓋恐其有姦也。”
5.通“間”。離間。
唐皮日休《憂賦》:“郭開受諫,李牧就誅。”
6.姓。
漢有諫忠。見《通誌·氏族四》引漢應劭《風俗通》。
阅读:154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