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庸
1.儒家的政治、哲學思想。主張待人、處事不偏不倚,無過無不及。
《論語·雍也》:“中庸之為德也,其至矣乎。”
何晏集解:“庸,常也,中和可常行之道。”
唐柳宗元《祭呂衡州溫文》:“洎乎獲友君子,乃知適於中庸,削去邪雜,顯陳直正。”
明姚士麟《見隻編》卷中:“但恐違中庸,行怪不可率。”
李大釗《民彜與政治》:“判其曲直,辨其誠偽,校其得失,衡其是非,必可修一中庸之道。”
2.指平庸、妥協、保守、不求上進。
魯迅《華蓋集·通訊》:“惰性表現的形式不一,而最普通的,第一是聽天任命,第二就是中庸。”
3.中等;平常。
《荀子·王制》:“元惡不待教而誅,中庸民不待政而化。”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教子》:“上智不教而成,下愚雖教無益;中庸之人,不教不知也。”
唐劉知幾《史通·品藻》:“上智、中庸等差有敘。”
4.指中等、平庸的人。
《文選·賈誼<過秦論>》:“材能不及中庸。”
李善註:“言不及中等庸人也。”
《晉書·高光傳論》:“下士競而文,中庸靜而質。”
清俞樾《茶香室續鈔·三階》:“言人有三等,賢、愚、中庸。”
阅读:139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