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來面目
【成語】:本來面目
【拼音】:běn lái miàn mù
【出處】:唐·慧能《六祖壇經·行由品》:“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麽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”宋·蘇軾《老人行》詩:“一任秋霜換鬢毛,本來面目長如故。”
【示例】:這一潤色,留傳固然留傳了,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~。 ★魯迅《且介亭雜文·門外文談》
【語法】:作主語、賓語;用於人與事物
【英文】:original(real,unmasked) appearance(character
【日文】:本來面目
【德文】:das wahre Gesicht
【成語故事】:佛教禪宗六代世祖慧能從小聽人念誦佛經,心中有所覺悟,就到黃梅縣東禪寺投奔禪宗五世弘忍大師學習佛法,被秘密授與祖師衣缽,連夜逃到南方,遇到僧人慧明,要求講佛法。慧能說:“不思善,不思惡,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,就是你的本來面目。”
《壇經·行由品》:“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麽時,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”亦省作“本面”。
清李顒《學髓》:“水澂則珠自現,心澂則性自朗,故必以靜坐為基……虛明寂定為本面。”
2.原來的樣子。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·門外文談七》:“這一潤色,留傳固然留傳了,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本來面目。”
阅读:168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