溢
溢字的筆畫:13畫;
yì
〡ˋ
〔《廣韻》夷質切,入質,以。〕
1.水滿而流出。
《楚辭·天問》:“東流不溢,孰知其故?”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渭水一》:“山下石穴廣四尺,高七尺,水溢石空,懸波側註,漰渀震盪,發源成川。”
清沈覆《浮生六記·浪遊記快》:“池廣僅三尺,深五寸許,不溢亦不竭。”
丁玲《韋護》第三章:“麗嘉不很能喝,有時嬲不過,喝一大口,卻不能全吞下去,好些都溢出嘴外來了。”
2.水泛濫,淹沒。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以三十年之通,雖有兇旱水溢,民無菜色。”
孔穎達疏:“水溢謂水之泛濫。”
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犧牲既成,粢盛既絜,祭祀以時,然而旱乾水溢,則變置社稷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河水四》:“河出孟門之上,大溢逆流,無有丘陵,高阜滅之,名曰洪水。
大禹疏通,謂之孟門。”
3.滿,充塞。
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筐篋已富,府庫已實,而百姓貧,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。”
漢劉楨《公宴詩》:“芙蓉散其華,菡萏溢金塘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秋夕》詩:“幽閨溢涼吹,閒庭滿清暉。”
郭沫若《訪泰山雜詠》:“拿雲伸臂手,飲瀣溢心胸。”
4.自滿。
《國語·越語下》:“天道盈而不溢,盛而不驕,勞而不矜其功。”
韋昭註:“陽盛則損,日滿則虧。”
《鶡冠子·近叠》:“夫地大國富民眾兵強,曰足。士有餘力,而不能以先得誌於天下者,其君不賢而行驕溢也。”
陸佃解:“已亢為驕,已滿為溢。”
漢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既防溢而靖誌兮,迨我暇以翺翔。”
5.超過;超出。
漢王充《論衡·藝增》:“世俗所患,患言事增其實,著文垂辭,辭出溢其真,稱美過其善,進惡沒其罪。”
《後漢書·陳寵傳》:“寵又鉤校律令條法,溢於甫刑者除之。”
李賢註:“溢,出也。”
宋程大昌《演繁露·六更》:“其實宮鼓以外間四更促為五更,故五鼓終竟時,蚤於外間耳。鼓節未嘗溢六也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口技》:“路有千裏且溢,與阿姑走爾許時始至。”
魯迅《熱風·對於批評家的希望》:“所以批評家若不就事論事,而說些應當去如此如彼,是溢出於事權以外的事,因為這類言語,是商量教訓而不是批評。”
6.流布。
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為政不難,不得罪於巨室。巨室之所慕,一國慕之;一國之所慕,天下慕之。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。”
漢王褒《聖主得賢臣頌》:“化溢四表,橫被無窮。”
南朝梁蕭統《〈文選〉序》:“詞人才子,則名溢於縹囊;飛文染翰,則卷盈乎緗帙。”
唐韓愈《賀赦表》:“恩浹幽明,慶溢寰海。”
7.流露。
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方今公孫丞相、兒大夫、董仲舒、夏侯始昌、司馬相如……司馬遷之倫,皆辯知閎達,溢於文辭。”
顏師古註:“溢者,言其有餘也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徵聖》:“夫子風采,溢於格言。”
《醒世恒言·張廷秀逃生救父》:“邵爺不覺喜溢於面。”
清戴名世《程偕柳淮南遊草序》:“而至於朋友骨肉離別會合之際,其藹然之意溢於格調之表者,要不足以盡偕柳之誌與情。”
蕭乾《一本褪色的相冊》九:“一種低賤的冷酷的笑由他們嘴角溢出。”
8.流變;推演。
金王若虛《滹南詩話》卷中:“嗚呼!風韻如東坡而謂不及於情,可乎?彼高人逸才正當如是。其溢為小詞而間及於脂粉之間,所謂滑稽玩戲,聊復爾爾者也。”
姚華《論文後編·目錄中》:“原(屈原)所為不一篇,大都相類。及宋玉變而廣之,溢以為賦。”
9.過分;過度。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陰陽終始》:“冬至之後,陰俛而西入,陽仰而東出,出入之處常相反也。多少調和之適,常相順也。有多而無溢,有少而無絕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誇飾》:“曠而不溢,奢而無玷。”
清惲敬《太子少師體仁閣大學士戴公神道碑銘》:“家藏舊事之錄,褒揚過溢,漸至攘誣,斯亦古者大臣之心所必不敢承者也。”參見“溢美”、“溢惡”。
10.非分。參見“溢利”。
11.欺侮;侵淩。
《荀子·不茍》:“小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,不能則妒嫉怨譏以傾覆人。”
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闔閭內傳》:“﹝椒丘訢﹞於友人之喪席而輕傲於士大夫,言辭不遜,有陵人之氣。
要離與之對坐,合坐不忍其溢於力也。”
12.奢侈無度。
《孝經·諸侯》:“在上不驕,高而不厄;制節謹度,滿而不溢。”
唐玄宗註:“奢泰為溢。”
13.流失,外流。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九四回:“現在我們中國所用的全是墨西哥銀圓,利權外溢,莫此為甚!”鄭觀應《盛世危言·商戰上》附錄滬報《變通商務論》:“歷查海關冊報,金錢溢出之數歲以四、五千萬。”
14.慎;安。
《詩·周頌·維天之命》:“假以溢我,我其收之。”
毛傳:“溢,慎。”
馬瑞辰通釋:“《詩》言溢我,即慎我也;慎我,即靜我也;靜我,即安我。猶《詩》言‘綏我眉壽’,綏亦安也。‘假以溢我’,正謂善以綏我。”
15.古代重量單位。二十兩為一溢。
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白璧百雙,黃金萬溢。”
高誘註:“萬溢,萬金也。二十兩為一溢也。”
《漢書·食貨誌下》:“秦兼天下,幣為二等:黃金以溢為名,上幣。”
顏師古註:“孟康曰:‘二十兩為溢。’師古曰:‘改周一斤之制,更以溢為金之名數也。
高祖初賜張良金百溢,此尚秦制也。’”南朝宋鮑照《飛白書勢銘》:“盈尺錦兩,片字金溢。”
16.古代容量單位。一又二十四分之一升為一溢。約今100克。
《儀禮·既夕禮》:“歠粥,朝一溢米,夕一溢米,不食菜果。”
鄭玄註:“二十兩曰溢。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。”
《南史·梁昭明太子統傳》:“雖屢奉敕勸逼,終喪日止一溢,不嘗菜果之味。”
宋葉適《太府少卿李公墓誌銘》:“退歸僧榻,食纔數溢米。”
《明史·列女傳二·吳氏》:“未一年,夫卒,六日不食。所親百方解譬,始食粥,朝暮一溢米。”一說,滿手一掬曰溢。
《儀禮·喪服》:“歠粥,朝一溢米,夕一溢米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鄭雲:‘二十兩曰溢,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。’射慈同。
王肅、劉逵、袁準、孔倫、葛洪皆雲滿手曰溢。”
17.通“佾”。古代舞蹈的行列。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三代改制質文》:“樂載鼓,用錫舞,舞溢員。”
淩曙註:“‘溢’與‘佾’同。”
《漢書·禮樂誌》:“千童羅舞成八溢,合好效歡虞泰一。”
顏師古註:“溢,與佾同。佾,列也。”
阅读:289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