疐
疐字的筆畫:14畫;
I
zhì
ㄓˋ
〔《廣韻》陟利切,去至,知。〕
1.牽絆;顛仆。
《詩·豳風·狼跋》:“狼跋其胡,載疐其尾。”
毛傳:“疐,跲也。”
清薛福成《練兵》:“駕駟馬,馳峻阪,控馭之無術,鮮不疐者。”
2.引申為阻擋,限止。
清錢謙益《資政大夫兵部尚書贈太子少保申公神道碑》:“已而奴披薊北,輮畿南,狼突豕竄,無一尉一堠能少疐其角距者。”
3.怒貌。
《禮記·大學》“身有所忿懥,則不得其正”漢鄭玄註:“懥,怒貌也。或作懫,或為疐。”
清臧琳《經義雜記·身有所忿疐》:“凡心有所忿,便如有物之閡礙於中。懥當作疐,因忿字從心,故疐亦誤加心也。”
章炳麟《辨詩》:“淡而不厭者陶潛,則王維可廢也;矜而不疐者謝靈運,則韓愈可絕也。”
II
dì
ㄉ〡ˋ
〔《廣韻》都計切,去霽,端。〕
1.用同“蒂”。瓜果的蒂部。引申為去掉瓜果的蒂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為天子削瓜者……士疐之。”
孔穎達疏:“疐謂脫華處。”
2.通“嚏”。
睡虎地秦墓竹簡《封診式·厲》:“鼻腔壞,刺其鼻不疐。”
阅读:121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